《两獐》
时间: 2025-01-10 02:12: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吾园畜两獐,善惊未易驯。
及今才几时,弭耳常依人。
饥食园中草,渴饮沟涧滨。
时时辍余粮,亦未耗吾囷。
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
孰能抚以德,坐还三代醇。
白话文翻译:
我园里养了两只獐子,它们性情敏感,不容易驯服。
到现在已经过了不久,它们耳朵放松后总是依偎在人旁。
它们饥饿时吃园里的草,渴望时饮沟边的水。
时常会留下些余粮,但也尚未消耗我的粮仓。
官吏若无良好的政令,盗贼就会开始在百姓中肆虐。
谁能用德治来抚育他们,才能让三代的和谐再现?
注释:
- 獐(zhāng):一种小型的鹿,性情敏感。
- 弭耳:放松耳朵,表示安静和依赖的状态。
- 囷(gūn):粮仓,存放粮食的地方。
- 吏:官吏,指地方官员。
- 齐民:指百姓,民众。
-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象征古代的和谐政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生于南宋初年,历经多次政治挫折,一生以爱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著称,作品风格豪放、沉郁,尤其以诗歌闻名。
创作背景:
《两獐》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民生困苦。诗中通过描绘饲养的獐子,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寓意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政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陆游的《两獐》通过对园中两只獐子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两只獐子不仅是自然界的动物,更是诗人心灵的寄托。诗中“善惊未易驯”的描述,展现了獐子的敏感与自由,暗喻人们在压迫下的脆弱与无奈。
随着时间的推移,獐子逐渐依赖周围的人,反映了人对环境的适应与依赖。饥饿时觅食,渴望时饮水,这些细节突出了生存的艰辛,也揭示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理解。
最后两句转向社会政治,批判官吏的失政与盗贼的猖獗,表达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陆游以“德治”作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呼唤古代三代的和谐理想,展现了他深切的忧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园畜两獐:自家园中养了两只獐子,开篇直接引入主题。
- 善惊未易驯:獐性情敏感,不容易驯服,暗示人对社会环境的警觉。
- 及今才几时:时间不长,表明对獐子的观察是近期的。
- 弭耳常依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獐子逐渐依赖人,象征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
- 饥食园中草,渴饮沟涧滨:描绘獐子的生存状态,表现生存的艰辛。
- 时时辍余粮:时常留下余粮,表明诗人的宽厚与分享。
- 亦未耗吾囷:虽然留下余粮,但粮仓尚未耗尽,表现出自家的富足。
- 吏或无佳政:指责官吏的失政。
- 盗贼起齐民:因政令不善,盗贼开始猖獗,反映社会动荡。
- 孰能抚以德:呼唤以德治国,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 坐还三代醇:希望能复兴古代的和谐社会。
修辞手法:
- 比喻:獐子比喻人们在社会动荡中的脆弱。
- 拟人:獐子被赋予了依赖和依偎的情感。
- 对仗:如“饥食园中草,渴饮沟涧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獐子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动物的刻画,表达了对政治的批判与对美好社会的渴望,寄托了深切的忧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獐子:象征人性中的敏感与自由。
- 园:代表家庭与生存空间。
- 粮仓:象征物质的富足与共享的精神。
- 盗贼:代表社会的不公与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两獐》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陆游
- C) 李白
- 答案:B
-
诗中的獐子象征着什么?
- A) 自由与敏感
- B) 富裕与安宁
- C) 权力与压迫
-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三代”是指哪个时期?
- A) 汉朝
- B) 夏、商、周三代
- C) 唐朝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陆游的《两獐》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怀。陆游通过獐子的描写隐喻人性,表现对理想社会的渴望,而杜甫则直面现实,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
以上是对《两獐》这首诗的全面分析与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