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
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
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
白话文翻译:
在客居他乡的我,何时才能安定下来呢?江边的景色显得格外寂静。你愿意来探望我这个老人吗?心中的忧愁在今天更加加重。我担忧自己营中的茅屋,想要带钱过那条野桥。远方的亲戚只剩下表弟,纵使遥远也不必推辞。
注释:
- 迁次:迁移、安顿。指在外漂泊的状态。
- 寂寥:形容环境的冷清和孤独。
- 肯来:愿意来,表示请求或希望。
- 愁破:愁苦到极点,形容心情的忧伤。
- 营茅栋:指自己居住的茅屋,营指营地或住所。
- 携钱:带着钱财,表示希望有所准备。
- 野桥:野外的小桥,可能指艰难的过渡。
- 他乡:异乡,远离故乡的地方。
- 表弟:指母亲的弟弟的儿子,表示亲属关系。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他乡”和“表弟”反映了作者对亲情的思念与渴望,表现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杜工部,晚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精炼。
创作背景: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茅屋赀》创作于杜甫流亡的时期,正是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动荡,使他身处异乡,心中充满忧愁。此诗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思念,以及对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杜甫在异乡的孤独感与对亲情的渴望。开篇“客里何迁次”便揭示了诗人漂泊的状态,表现出对安稳生活的向往。接着“江边正寂寥”描绘了周围环境的冷清,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呼应。对友人的期待和忧愁在“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他对友情的渴望与内心的苦闷。
“忧我营茅栋”则将关注点转向自身的居住环境,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不安与忧虑。他对茅屋的担忧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上的一种归属感的缺失。最后一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则是对亲情的呼唤,尽管身处异乡,与亲友相聚的距离遥远,但依然希望能够得到一份关怀。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现出杜甫在逆境中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亲情的眷恋,尤其在历史背景下,给人以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里何迁次:诗人自问在他乡的生活状态,显得无依无靠。
- 江边正寂寥:描绘周围环境的冷清,映衬内心的孤独。
- 肯来寻一老:希望友人能够前来探望,表达对友情的渴望。
- 愁破是今朝:今天的忧愁达到极点,情感强烈。
- 忧我营茅栋: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担忧,寄托着对未来的不安。
- 携钱过野桥:希望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体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 他乡唯表弟:在这异乡,只有表弟仍然是亲人,感到孤独。
- 还往莫辞遥:即使路途遥远,也不必推辞,表现出对亲情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出现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忧我营茅栋”比作生活的根基,反映出内心的担忧。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疑问与感叹,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孤独、愁苦为主题,表现出在动荡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尤其是对亲情的向往与渴望,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边:孤独、静谧,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 茅屋:生活的基础,象征着归属感与安全感。
- 野桥:象征着生活中的艰难与不确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何迁次”意指: A. 迁居的次数
B. 在外漂泊的状态
C. 迁移的原因
D. 无法安定 -
诗人对环境的描述使用了哪个词? A. 热闹
B. 寂寥
C. 繁华
D. 喧嚣 -
诗中提到的“表弟”主要象征: A. 朋友
B. 陌生人
C. 亲情
D. 故乡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深刻但语调更为柔和。
- 李白《静夜思》:对故乡的思念更为直白,情感倾向于一种浪漫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