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题沈紫曼祖棻《涉江词》》

时间: 2025-01-11 15:12:04

掩银屏,消粉盝,黯无绪。

十载江关,谙尽避兵苦。

天涯何处秦楼,蔫红病绿,争得似、年时钗股。

锦城住。

了笼竹桤林,吟边几风雨。

唱遍旗亭,凄凄断肠句。

谁怜憎命文章,钿车罗帕,都付与痴儿騃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掩银屏,消粉盝,黯无绪。十载江关,谙尽避兵苦。天涯何处秦楼,蔫红病绿,争得似年时钗股。锦城住。了笼竹桤林,吟边几风雨。唱遍旗亭,凄凄断肠句。谁怜憎命文章,钿车罗帕,都付与痴儿騃女。

白话文翻译:

合上银屏,抹去妆粉,心中无绪。十年来在江边,深知逃避战乱的苦楚。天涯何处是秦楼?那些枯萎的红花和病态的绿叶,怎能比得上往年时的美好?我住在锦城,竹林和桤树林都被我的吟唱笼罩,几多风雨吟唱。唱尽了旗亭的曲子,悲伤得令人断肠。谁来怜悯我这命运多舛、文章无用的人呢?那些珠车罗帕,都留给那些痴儿和傻女。

注释:

  • 掩银屏:合上银制的屏风,表示内心的封闭与孤独。
  • 粉盝:妆粉,化妆的粉料,暗示抹去妆容后的素颜。
  • 江关:江边的关口,指作者经历的地理和人生的困境。
  • 秦楼:古代诗词中常指代的美好、理想的地方。
  • 钗股:指年轻时的美好记忆。
  • 锦城:指美好的城市,可能是指成都等地。
  • 旗亭:古时酒家,歌舞之地,象征着繁华的生活。

典故解析:

  • 秦楼:源于古代诗词,象征着美好回忆和理想的地方,常常与爱情联系在一起。
  • 钗股:常用于描述美好青春的往事,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庞俊,近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常表现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风格独特,感情真挚。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作者经历重大历史变迁之际,表达了对家国沧桑的感慨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祝英台近》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怀念。开篇的“掩银屏,消粉盝”便直接引入了一个充满孤寂的场景,似乎在暗示一个女人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失落。十年的江关岁月,不仅让她熟悉了世事的艰辛,也让她深感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忆。

“天涯何处秦楼”,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寻与失落;而“蔫红病绿”的意象则更是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鲜明的对比,令人倍感惆怅。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推进,直至“谁怜憎命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无奈与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结尾的“钿车罗帕”,则是对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也暗示了对未来的迷茫与绝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掩银屏,消粉盝,黯无绪:封闭内心的表达,显示出一种孤独和失落的情绪。
  2. 十载江关,谙尽避兵苦:经历战乱,深知生活之苦。
  3. 天涯何处秦楼:对理想生活的追寻,表达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4. 蔫红病绿,争得似年时钗股:衰败的景象和对往昔的怀念形成鲜明对比。
  5. 锦城住:对生活的安定,但内心却充满忧伤。
  6. 了笼竹桤林,吟边几风雨:吟唱之中的孤独感,表现出对自然的依赖。
  7. 唱遍旗亭,凄凄断肠句:对过往的追忆和伤感,情感更加浓烈。
  8. 谁怜憎命文章:对命运的反思,表现出无奈与孤独。
  9. 钿车罗帕,都付与痴儿騃女:物质的抛弃,表现出对世俗的超脱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蔫红病绿”对比鲜明,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 比喻:如“钿车罗帕”象征着世俗的繁华与个人的失落。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往昔美好记忆的怀念,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以及对命运的深刻反思,情感基调沉重而又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银屏:象征着内心的封闭与孤独。
  2. 江关:经历和磨难的象征。
  3. 秦楼:理想与美好的象征。
  4. 钗股:年轻时代的回忆与美好。
  5. 锦城:繁华与富饶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掩银屏”中的“银屏”指的是什么?

    • A. 银制的屏风
    • B. 银色的窗帘
    • C. 银色的背景
  2. “十载江关”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生活的热爱
    • B. 对战乱的痛苦
    • C. 对自然的赞美
  3. “钿车罗帕”象征着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对世俗的超脱
    • C. 对爱情的向往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对比:
    • 都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命运的感叹,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庞俊则将目光放在了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上。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近代诗词研究》
  • 《唐诗宋词元曲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