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无梦归天台》

时间: 2025-01-27 03:29:57

台岳幽人兴不凡,携筇相别欸柴关。

高情共乐皇风远,真气潜通浩劫间。

绿绮静闻沉俗格,榴花深引渍童颜。

再听玄旨知何日,时望片云归故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张无梦归天台
作者: 查道 〔宋代〕

台岳幽人兴不凡,
携筇相别欸柴关。
高情共乐皇风远,
真气潜通浩劫间。
绿绮静闻沉俗格,
榴花深引渍童颜。
再听玄旨知何日,
时望片云归故山。

白话文翻译

诗歌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朋友张无梦在天台山的别离之情。张无梦是一位幽静高雅的人,携着竹杖与他告别。两人高情远志,共享着浩大的气象,仿佛能与天上的风相通。那悠扬的乐声在山间回响,似乎能洗净尘世的喧嚣。远处的榴花盛开,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仿佛能让人青春永驻。再听那深奥的道理,不知何时能再相聚,只能寄望于那片浮云,愿它带我回到故乡的山水之间。

注释

  • 幽人:指隐居的人,形容张无梦的高洁。
  • 携筇:携带竹杖,象征隐逸生活。
  • 高情:高尚的情操。
  • 皇风:指自然的气息或天人之际的和谐。
  • 真气:指道教所说的真气,象征一种永恒的生命力。
  • 榴花:指石榴花,象征着青春和美好。
  • 玄旨:指深奥的道理或真理。
  • 片云:指一片浮云,象征着飘渺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查道,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体现出浓厚的道教思想。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作者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高洁情操的赞美和对未来重聚的期待。天台山为道教名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天台山为背景,描绘了作者与张无梦的离别场景,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邃的哲思。诗的开头便通过“台岳幽人”点出了张无梦的身份,给人一种高洁不凡的印象。接着,作者用“携筇相别欸柴关”描绘了离别的情景,简单而有力,仿佛可以感受到那一刻的沉重与不舍。

在诗的第二联中,“高情共乐皇风远,真气潜通浩劫间”,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两人之间的精神共鸣。皇风与真气的结合,暗示着一种与自然和宇宙相通的理想境界,反映出道教强调的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思想。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绿绮静闻沉俗格”的意象,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强调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而“榴花深引渍童颜”则以鲜活的形象展现了青春的美好与生命的延续。最后几句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渴望,体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在意境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友人的怀念,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入反思,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远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台岳幽人兴不凡:开头描写张无梦,形象高洁。
  • 携筇相别欸柴关:离别时的情景,表现不舍。
  • 高情共乐皇风远:高远的理想与自然的和谐。
  • 真气潜通浩劫间:长久的生命力与宇宙的联系。
  • 绿绮静闻沉俗格:对世俗的超脱与沉静。
  • 榴花深引渍童颜:青春的美好与持久。
  • 再听玄旨知何日:对未来的期望与哲思。
  • 时望片云归故山:飘渺的希望与故乡的召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增添诗意。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使用自然意象表现内心情感,形成了和谐的画面。

主题思想:全诗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达出道教的思想精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人:隐逸、高洁之人。
  • :竹杖,象征隐士生活。
  • 皇风:自然的气息,象征和谐。
  • 真气:道教生命力的象征。
  • 榴花:青春与美好的象征。
  • 片云:希望与归属感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携筇”指的是什么? a) 书本
    b) 竹杖
    c) 画笔

  2. 诗人通过“榴花”表达了什么? a) 哀伤
    b) 青春与美好
    c) 道德

  3. “再听玄旨知何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吗? a) 是
    b) 否

答案

  1. b) 竹杖
  2. b) 青春与美好
  3. a) 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查道的《送张无梦归天台》与王维的《送别》在意境上都有对友人的怀念,但查道更强调哲理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侧重于情感的表达和离别的悲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