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湘中馆》
时间: 2025-01-10 23:12: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湘中馆
杨万里
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
娵隅蛮语杂,欸乃楚声哀。
寒早当缘闰,诗成未费才。
愁边正无柰,欢伯一相开。
我岂登名晚,今仍作吏卑。
文能追古作,子未要人知。
取第真成漫,危言良独奇。
新知谁不乐,所要白头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湘中馆时的感受。江水似乎带走了秋天的气息,山川却能把水流引来。湘中馆外,听到的是娵隅人的杂乱语言和楚地的哀伤歌声。寒冷的早晨,正好在闰月里,写诗时却不费力气。愁苦的时光正无可奈何,但在欢笑中,似乎一切都得到了释放。难道我登上名声的晚期,如今依旧是个地位卑微的小吏?我文才可以追溯古人,但朋友却并不在乎我的名声。获奖的确是偶然,但所言所思却是独特而真切。新朋友谁不喜欢呢?我所期待的只不过是与他们白头偕老的日子。
注释:
- 娵隅:古地名,指今湖南省的一个地区。
- 欸乃:一种古代渔民唱的歌声,带有哀伤的情感。
- 寒早:寒冷的早晨。
- 缘闰:指农历的闰月。
- 欢伯:指欢笑的朋友或知己。
- 白头期:与朋友白头到老的期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三大家”。他以描写自然风光、乡村生活及个人情感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富于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题湘中馆》写于南宋时期,正值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之际。作者在此诗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名利的淡然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湘中馆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氛围,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开头两句“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以江河与山川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流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接下来的“娵隅蛮语杂,欸乃楚声哀”则将读者带入一个生动的场景,湘中馆外不仅有自然的声音,还有人声的喧嚣,形成了一种文化的交融。
在诗的中间部分,杨万里提到“寒早当缘闰,诗成未费才”,表达他在寒冷的早晨写诗时的畅快与轻松,这种恬淡的心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创作的自如与享受。而“愁边正无柰,欢伯一相开”则是一种对愁苦与欢乐的对比,似乎在提醒读者,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总会有欢笑的时刻。
最后,诗人以自谦的语气表达了对名声的淡泊与对知己的珍惜,展现了他内心的宽广与洒脱。他对“新知”的期待与对老友的眷恋,反映出诗人在追求友情和真情的同时,对社会地位与名声的无所谓。这种对比让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深度,读来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江水流动,带走了秋天的气息,山川则能引水而来,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
- “娵隅蛮语杂,欸乃楚声哀”:描绘了湘中馆外的声音,既有外地人的方言,也有楚地的歌声,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氛围。
- “寒早当缘闰,诗成未费才”:在寒冷的早晨,正值闰月,写诗时却不费力,表现了创作的自如。
- “愁边正无柰,欢伯一相开”:面对愁苦的境遇,朋友的欢笑让人心中豁然开朗。
- “我岂登名晚,今仍作吏卑”:自谦地表达自己地位的卑微,虽有文才却不被人知。
- “文能追古作,子未要人知”:强调自己才华可以追溯古人,但并不在意别人是否知道。
- “取第真成漫,危言良独奇”:获奖是偶然的,所表达的思想却是真实而独到的。
- “新知谁不乐,所要白头期”:对新朋友的期待,以及与知己白头偕老的期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江”和“山”比作时间和生命的象征,展现自然的变化。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人的情感,使诗句更具感染力。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主题在于表达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友情的珍视,传达出一种人生态度的哲理。
意象分析:
- 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山:象征着自然的恒久与坚定。
- 蛮语:代表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沟通。
- 楚声:体现地方文化的独特与哀愁。
- 寒早: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清冷的内心。
- 欢伯:象征着知己与友谊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娵隅”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湖北
- B. 湖南
- C. 贵州
- D. 江西
-
诗人对自己名声的态度是?
- A. 渴望追求
- B. 觉得无所谓
- C. 感到自豪
- D. 非常在意
-
以下哪句表达了诗人对新朋友的期待?
- A. “我岂登名晚”
- B. “欢伯一相开”
- C. “新知谁不乐”
- D. “寒早当缘闰”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滕王阁序》王勃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题湘中馆》与王勃的《滕王阁序》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但杨万里更注重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而王勃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体的壮志与豪情。两者在语言风格上也有所不同,杨万里的诗句更为清新自然,而王勃则较为雄浑激昂。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古诗文翻译与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