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两日别刘彦纯彭仲庄於白马山下》
时间: 2024-09-19 22:11: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忽忽离合梦非梦,续续谈谐眠不眠。
莫道对床容昜著,试思分手几何年。
长亭更放金荷浅,後夜谁同壁月圆。
要得长随二三友,不知由我定由天。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似乎离合不清,现实中却又不断交谈,难以入眠。
不要说在床上相对时的光景如何灿烂,试想一下分开的时光已经多少年。
长亭旁的金色荷花轻轻摇曳,今夜又有谁能在月圆之夜与我同在?
想要长久地陪伴两三位朋友,然而这究竟是我能决定的,还是天命所归?
注释:
- 忽忽:形容模糊不清、若即若离的状态。
- 谈谐:谈话和谐,指交谈愉快。
- 昜著:形容光亮、灿烂。
- 长亭:古代离别时常设的亭子,象征离别之情。
- 金荷:金色的荷花,隐喻美好事物。
- 壁月:指墙壁映照的月光,常与思念、孤独相关。
典故解析:
“长亭”是古代文人常用的离别意象,常见于唐诗宋词中,表达离别时的惆怅。“月圆”则象征团圆,强调离别的痛苦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提到的“分手几何年”体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阮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而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中秋前夕,正值团圆佳节,诗人因分别而感慨,表达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他对友情和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前两句通过梦与现实的交错,表现了对友人分别的惆怅。诗人在离别之际,虽然与友人相聚,但却因思念而难以入眠,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接着,诗人以“长亭”的意象承接离别的主题,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友谊的珍贵。诗中提到的“金荷”则是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而“壁月”则象征着孤独和思念,增添了离别的情感深度。最后一句“要得长随二三友”,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期待与渴望,但同时也流露出对命运无常的感叹。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敏感。
诗词解析:
- 忽忽离合梦非梦:开篇以梦境模糊的状态引入,暗示离别的痛苦。
- 续续谈谐眠不眠:表达了与友人交谈的愉悦与内心的失落。
- 莫道对床容昜著:质疑“相对”的美好,暗示离别的无奈。
- 试思分手几何年:反思过去的时间,增强了离别的沉重感。
- 长亭更放金荷浅:长亭的意象引发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後夜谁同壁月圆:孤独之感凸显,表现对友人的思念。
- 要得长随二三友:渴望长久的友谊,却感叹命运的不可控。
修辞手法:
- 对比:梦与现实的对比,增强情感深度。
- 比喻:用“长亭”、“金荷”比喻友谊与美好时光。
- 拟人:让自然景物具有人性,使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念的主题,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怀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与渴望,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长亭:象征离别与时间的流逝。
- 金荷:美好事物的象征,映射友谊的珍贵。
- 壁月:孤独和思念的象征,增强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亭”象征什么? A. 离别
B. 相聚
C. 喜悦
答案:A -
诗人对友人分别的情感是怎样的? A. 无所谓
B. 惆怅
C. 高兴
答案:B -
“金荷”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美好时光
B. 失落
C. 未来
答案:A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 杜甫:思念亲人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送友人》 李白:同样表现离别之情,但更侧重豪情壮志。
- 《离骚》 屈原:情感更为复杂,涉及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选编与分析。
- 《唐诗三百首》,提供对古诗的理解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