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浦莲近拍 饮小三吾亭前古梅下》

时间: 2025-01-11 16:44:04

今朝秾春天气,袨服为佳耳。

人在梅根冶,暗香疏影迢递。

盏内红生,杯中绿汎,小吸宜城蚁。

消魂死。

那人蛾绿,料应玉貌如此。

难凭春驿,折寄一枝千里。

横笛谁吹东风起。

生怕玉鳞,飞著春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朝秾春天气,袨服为佳耳。
人在梅根冶,暗香疏影迢递。
盏内红生,杯中绿汎,小吸宜城蚁。
消魂死。那人蛾绿,料应玉貌如此。
难凭春驿,折寄一枝千里。
横笛谁吹东风起。
生怕玉鳞,飞著春水。

白话文翻译

今天春天的气候正好,穿上华丽的衣服真是合适。
我人在梅树下,感受着那淡淡的香气与疏影错落的美。
杯中红酒盛满,绿茶也在杯中荡漾,微微吸引着城市的蚂蚁。
我已神魂颠倒。那个人衣衫如蛾,想必她的容貌如玉一般美丽。
无法依靠春天的驿站,将思念寄托在千里之外。
是谁在吹奏横笛,东风随之而起。
我生怕那美丽的鱼鳞,会飞入春水之中。

注释

  • 秾春:指春天的繁盛,尤其是花木的茂盛。
  • 袨服:华丽典雅的衣服,通常指用于宴会或正式场合的服装。
  • 梅根冶:梅树的根部,形容在梅树下休憩。
  • 暗香疏影:形容梅花的香气淡雅,影子稀疏。
  • 宜城蚁:指城市中的蚂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日的生机。
  • 蛾绿:形容女子衣服的颜色,绿色如蛾。
  • 春驿:春天的驿站,象征游子的思乡情。
  • 横笛:一种乐器,常用于古典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6年-约1700年),清代诗人,字宗正,号白沙,浙江人。他以擅长写词和诗闻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春季,作者在梅树下饮酒,受到春天气息的感染,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爱人的思念。诗中融合了酒、花、梅以及东风等意象,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作者的情感波动。

诗歌鉴赏

陈维崧的《隔浦莲近拍 饮小三吾亭前古梅下》是一首描绘春日美景与情感交织的诗。诗中通过“今朝秾春天气”引入春天的主题,展现了春季的生机与活力。接着,作者在梅树下徘徊,暗香浮动,疏影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美好的氛围。酒杯中的红酒与绿茶不仅是饮品,更象征着生活的多样与丰富。

在情感方面,作者对“那人蛾绿”的描写充满了向往与思念,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诗的最后,东风起,横笛声声,春水荡漾,似乎暗示着生活的无常与变化,令人感到一丝忧伤。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在春日里对生活的热爱与思索,情感细腻而深刻,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今朝秾春天气:引入春天的美好气候,表达愉悦心情。
  2. 袨服为佳耳:穿上华丽的衣服,强调节日的气氛。
  3. 人在梅根冶:身处梅树下,环境优美。
  4. 暗香疏影迢递:梅花的香气和影子相映成趣,渲染诗意。
  5. 盏内红生,杯中绿汎:用酒与茶的颜色象征生活的多样性。
  6. 小吸宜城蚁:生活的细节,生动而真实。
  7. 消魂死: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沉醉与迷恋。
  8. 那人蛾绿:描写心仪之人的美丽,充满了柔情。
  9. 难凭春驿:对离别与思念的感慨。
  10. 横笛谁吹东风起:引入乐器与春风,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11. 生怕玉鳞,飞著春水:结尾的忧虑,暗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惧怕失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那人蛾绿”,将女子的衣服和蛾类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拟人:如“东风起”,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多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以及对离别的忧愁,情感真挚且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
  2.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丽。
  3. 酒与茶:象征生活的多样与丰富。
  4. 东风:象征温暖与变化。
  5. 蛾绿:象征美丽与柔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袨服”是指什么? a) 普通衣服
    b) 华丽衣服
    c) 舒服衣服

  2. 作者在梅树下感受到的是什么? a) 花香与美景
    b) 雨水与寒风
    c) 纷争与喧闹

  3. “横笛谁吹东风起”中的“横笛”最可能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花
    c) 一种饮品

答案

  1. b) 华丽衣服
  2. a) 花香与美景
  3. a) 一种乐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写饮酒与孤独的情感。
  • 杜甫《春望》:探讨春天的意象与社会现实。

诗词对比

  • 陈维崧与李白:两位诗人都以春天为主题,但陈维崧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放的个性。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