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凤山》

时间: 2025-01-27 04:01:58

黎明登凤岭,亭午造其颠。

俯视南山小,平临北斗悬。

足移青木杪,身在白云边。

蜀道难今见,诗成愧谪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凤山
作者: 谢士元 〔明代〕

黎明登凤岭,
亭午造其颠。
俯视南山小,
平临北斗悬。
足移青木杪,
身在白云边。
蜀道难今见,
诗成愧谪仙。

白话文翻译:

在黎明时分,我登上凤岭,
到中午时分我已来到山顶。
俯瞰南山显得渺小,
仰望北斗星如同在平地上悬挂。
脚步移动在青翠的树梢,
身子却已置身于白云之间。
如今蜀道的艰难让我体会,
写下此诗不禁感到愧疚于被贬的诗仙。

注释:

字词注释:

  • 黎明:清晨,日出之时。
  • 亭午:中午,太阳正高的时候。
  • 俯视:向下看。
  • 平临:仿佛平视。
  • 青木杪:指青翠的树木的顶部。
  • 白云边:指身处于白云的边缘。
  • 蜀道:指通往四川的道路,古时十分艰难。
  • 谪仙:指被贬的仙人,这里指李白。

典故解析:

  • 蜀道难:出自李白的《蜀道难》,形容蜀地的交通极为困难。
  • 谪仙:指李白因政治原因被贬,常称其为“谪仙”,表达他对仕途的不满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士元,明代诗人,以其精练的诗风和清新的意象而闻名。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过凤山》创作于谢士元游历凤山时,表达了他在山顶俯瞰自然的壮丽景色与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过凤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感受的诗作。诗中谢士元通过清晨和正午的时间变化,展现了从山脚到山顶的过程,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在俯瞰南山时,他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仿佛与宇宙对比,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接着,诗人将自己的身心置于白云之中,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表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洒脱和宁静。

最后两句则将诗人的感受引向深远,蜀道的艰难象征着人生道路的坎坷,而诗成的愧疚则体现出他对政治失意及对理想的追求,暗示着对李白的向往与自我反省。全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立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黎明登凤岭:诗人清晨时分开始登山,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 亭午造其颠:到达山顶,时间的推移暗示着登山的艰辛。
  • 俯视南山小:俯瞰南山,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暗示人生的无常。
  • 平临北斗悬:仰望北斗星,体现出一种希望与理想。
  • 足移青木杪:描绘自然的美,表达与自然融合的感觉。
  • 身在白云边:身处高空,心绪飞扬,享受自由。
  • 蜀道难今见:感受到蜀道的艰辛,隐含人生的坎坷。
  • 诗成愧谪仙:对自己所处的境遇感到愧疚,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北斗星比作悬挂在平地上,突出其高远。
  • 对仗:如“足移青木杪,身在白云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南山的渺小与北斗的高远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诗人的感受。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哲学思考与情感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岭:象征高远、超然。
  • 南山:象征人生的渺小与局限。
  • 北斗:象征理想与方向。
  • 青木: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白云:象征自由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谢士元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
    B. 宋
    C. 明
    D. 清

  2. 诗中提到的“蜀道”指的是什么?
    A. 通往云南的路
    B. 通往四川的路
    C. 通往北方的路
    D. 通往南方的路

  3. “身在白云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失落
    B. 自由
    C. 忧伤
    D. 愤怒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蜀道难》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李白的《蜀道难》同样描绘了蜀地的艰难与险峻,但更侧重于对艰险道路的叙述与情感的发泄;而谢士元的《过凤山》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哲理的思考,情感更为内敛与沉静。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

以上是《过凤山》的详细解析与学习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美妙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