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

时间: 2025-01-11 21:42:33

万楼千丝拂水滨,尽催飞絮送残春。

风前轻薄佳人命,天外飘零宕子身。

绕路铺时成素毯,就泥沾处衬芳尘。

江头雨过遗踪尽,留得柔条折赠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花
作者: 高翥 〔宋代〕

万楼千丝拂水滨,
尽催飞絮送残春。
风前轻薄佳人命,
天外飘零宕子身。
绕路铺时成素毯,
就泥沾处衬芳尘。
江头雨过遗踪尽,
留得柔条折赠人。

白话文翻译:

在水边的万座楼台上,千丝杨花轻轻拂过,
它们催促着飞舞的絮儿送走残春的气息。
在风中,轻薄的佳人也仿佛受到命运的捉弄,
天外飘来的杨花,正如她那无奈的身影。
道路两旁铺成了白色的素毯,
而沾染泥土的地方则衬托着花香的尘埃。
江边雨过之后,所有的痕迹都已消失,
只留下柔软的杨柳枝条,悄然赠予他人。

注释:

  • 万楼千丝:形容风中杨花纷飞,像是成千上万的楼阁在水边。
  • 飞絮:指的是杨花,因其轻盈飘散,像絮状物。
  • 轻薄佳人:这里指的是轻盈、柔弱的女子,暗含对美丽的赞美与对命运的无奈。
  • 宕子身:宕子指的是飘荡的物品,强调无根漂泊的状态。
  • 素毯:白色的毯子,象征着白色的花瓣铺满地面。
  • 芳尘:指花香和尘土,象征着美好与世俗的结合。
  • 柔条:指柳条,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柔软。

典故解析:

此诗涉及“杨花”这一意象,杨花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着春天的流逝和无奈的离别。它与“飞絮”相连,传达了时光易逝、青春无常的主题。诗中提到的“佳人”,则可能指代诗人心中理想的女子,蕴含着柔情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翥,字子伶,号白云,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末夏初之际,作者借助杨花的意象,抒发对春天流逝的感慨,及对美好事物短暂的惋惜。

诗歌鉴赏:

《杨花》以清新的自然意象,描绘了一个充满春意的场景,同时也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万楼千丝拂水滨,尽催飞絮送残春”的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春意盎然的世界,杨花如丝般轻盈,随风飘荡,仿佛在与春天作别。此时的“佳人”也在风中轻盈而行,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无奈。接着,诗人用“绕路铺时成素毯”的细腻描写,构建了一个既美丽又略显悲伤的意境,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却又无情地流逝。最后两句“江头雨过遗踪尽,留得柔条折赠人”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雨过后的江边只剩下柔软的柳条,既象征着春天的结束,也代表着对美好回忆的留存。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深刻的情感与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万楼千丝拂水滨”:描绘了春天的水边,杨花像丝线一样在空中飘舞。
    2. “尽催飞絮送残春”:杨花催促着春天的离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3. “风前轻薄佳人命”:佳人如杨花一般轻盈,命运却是无情的。
    4. “天外飘零宕子身”:天外飘来的杨花,暗指无根的漂泊。
    5. “绕路铺时成素毯”:花瓣如白毯铺成道路,象征着美好的短暂。
    6. “就泥沾处衬芳尘”:泥土与花香结合,描绘了生活的真实。
    7. “江头雨过遗踪尽”:雨后江边,所有痕迹消失,象征着时光的消逝。
    8. “留得柔条折赠人”:留下柳条,象征着对美好回忆的留存。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杨花比作飞絮,形象生动。
    • 拟人:佳人与杨花的描写,赋予物象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音律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天流逝、青春短暂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无奈。

意象分析:

  • 杨花:象征着春天的短暂与生命的脆弱。
  • 佳人:代表着理想与美好,暗含着对爱情的渴望。
  • 江边:象征着流逝的时间与生命的无常。
  • 柳条: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楼千丝”指代什么?

    • A. 楼房和丝线
    • B. 杨花和楼台
    • C. 春天和佳人
    • D. 江水和雨
  2. 诗中“轻薄佳人”意指?

    • A. 美丽的女子
    • B. 轻盈的物体
    • C. 流动的春风
    • D. 飘散的杨花
  3. 诗末提到的“柔条”象征什么?

    • A. 时光的流逝
    • B. 生命的脆弱
    • C. 春天的生机
    • D. 对美好的留存

答案:

  1. B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描绘了自然与情感的结合。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春天的美好与时光的无情。

诗词对比

  • 高翥的《杨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无奈,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后者则突出个人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高翥传记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