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愁 其四》
时间: 2025-02-04 16:09: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边愁 其四
作者:屠寄 〔清代〕
榑木千年不改柯,
飓风一夕忽扬波。
东瀛信有桑田变,
南海初无贡舶过。
犹忆陈棱开绝岛,
未闻张政檄群倭。
圣朝今日尊文教,
蛮触纷纷奈尔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千年不变的榑木,象征着古老的事物在短暂的飓风中变得动荡不安。东海的桑田变化无常,南海也没有贡舶经过,表明了时代的变迁和地理的变化。诗人回忆起曾经的陈棱岛,却没有听到张政的命令传达给群倭。如今的圣朝注重文治,但面对外族的侵扰却无可奈何,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与忧愁。
注释
- 榑木:一种树木,象征着坚韧不拔。
- 飓风:猛烈的风,代表突如其来的变化。
- 东瀛:指日本。
- 桑田变:桑田变成沧海,形容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
- 贡舶:指朝廷所需的船只,通常是用来进贡的。
- 陈棱:古代的一个地名。
- 群倭:指日本倭贼。
- 圣朝:指当时的清朝。
- 蛮触:外族侵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屠寄,清代诗人,以其诗文的清新和情感深邃著称。他生于战乱之际,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与变迁,常以诗歌表达对社会的关怀与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边愁》产生于清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来侵扰和内部动乱的时期,诗人对国家的前景感到忧虑,同时也在表达对文治教化的期望与无奈。
诗歌鉴赏
《边愁 其四》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开头的“榑木千年不改柯”,借用自然界的恒久不变,来引入对历史的感慨;而紧接着的“飓风一夕忽扬波”,则暗示了外界力量的侵扰,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东瀛信有桑田变,南海初无贡舶过”,更是直接表现了地理与政治的变化,暗示着国家的衰落与外敌的威胁。
诗人回忆起“陈棱开绝岛”,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怀念,而“未闻张政檄群倭”,则传达出对现实的无奈与焦虑。最后两句“圣朝今日尊文教,蛮触纷纷奈尔何”,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既有对清朝文治的赞美,也有对外族侵扰的无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与诗人的心境。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丰富,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展现了屠寄的深邃思考与民族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榑木千年不改柯:榑木坚韧不拔,象征着古老的传统与文化。
- 飓风一夕忽扬波:突如其来的风浪,暗指外界的冲击与扰动。
- 东瀛信有桑田变:日本的地理变化,反映出历史的变迁。
- 南海初无贡舶过:南海地区的安静,象征着国力的衰弱。
- 犹忆陈棱开绝岛:怀念陈棱岛的繁荣,暗藏对过去的追忆。
- 未闻张政檄群倭:没有听到针对外敌的号令,表现出对国家安全的担忧。
- 圣朝今日尊文教:赞美清朝重视文化教育。
- 蛮触纷纷奈尔何:无奈面对外族的侵扰,流露出诗人的焦虑与无助。
修辞手法
- 比喻:榑木与飓风的对比,象征传统与变革。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对历史与现实的描绘,通过排比手法加深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揭示了在外敌入侵与内忧重重的背景下,文治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未来的渺茫与无奈。
意象分析
- 榑木:象征着坚韧与不屈。
- 飓风:代表突如其来的外部威胁。
- 东瀛:暗指日本及其对中国的侵扰。
- 贡舶:象征着国家的衰落与失去。
- 蛮触:外族的侵扰,代表对国家安危的威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飓风”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外部威胁
- C. 历史的延续
- D. 自然力量
-
“榑木千年不改柯”所表现的情感是什么?
- A. 绝望
- B. 坚韧与传统
- C. 变化
- D. 无奈
-
诗人回忆“陈棱开绝岛”,这一意象的意义是什么?
- A. 追忆过去的繁荣
- B. 怀念个人经历
- C. 向往未来
- D. 忧虑个人安危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滕王阁序》(王勃)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屠寄的《边愁 其四》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李白则在《将进酒》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豪情与放纵,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精华》
- 《屠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