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歌三首》

时间: 2025-01-26 07:24:07

冒顿驱降过月支,蟠成右臂尽西陲。

玉关驿路才如线,可念河西十万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河西歌三首

冒顿驱降过月支,
蟠成右臂尽西陲。
玉关驿路才如线,
可念河西十万师。


白话文翻译:

冒顿派兵征服了月支,
他的势力像右手臂一样蔓延到西陲。
玉关的驿路就像一根细线,
令人怀念的是河西的十万大军。


注释:

字词注释:

  • 冒顿: 指匈奴的单于,曾多次征讨中原地区。
  • 月支: 古代指代中亚地区的一个部落或国家。
  • 蟠成: 形容力量或者势力的盘旋、扩展。
  • 右臂: 比喻实力或势力的延伸。
  • 西陲: 指西方的边界地区。
  • 玉关驿路: 古代通往西域的驿道,象征交通的便利。
  • 可念: 值得怀念、思念。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及的“冒顿”是历史上著名的匈奴首领,他的征战活动对汉朝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 “河西”即今日的甘肃一带,是历史上重要的通商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时春,明代诗人,字子春,号秋水,生于江南,精通诗文,其作品通常以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为主题。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时期,诗人以历史为镜,抒发对国家的忧虑与对英雄豪杰的怀念。


诗歌鉴赏:

《河西歌三首》是赵时春以历史故事为背景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描绘冒顿的强势与河西的壮丽,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将士的怀念。全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提到冒顿的征战,表达了匈奴的强大与对中原的威胁,紧接着用“蟠成右臂”描绘了其势力的扩展,形象生动且引人深思。接下来的“玉关驿路才如线”,诗人通过细腻的比喻,展现了通往西域的交通之便,同时也暗示了国家的脆弱与外敌的压迫。

最后一句“可念河西十万师”,则是诗人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河西将士的怀念与敬仰,体现了民族情怀和对英雄的赞美。整首诗在叙事和抒情之间游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传递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与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冒顿驱降过月支:讲述匈奴首领冒顿的征战,直指月支,暗示对中原的威胁。
  2. 蟠成右臂尽西陲:形容冒顿的势力像手臂一样扩展到了西方边界,彰显其强大。
  3. 玉关驿路才如线:用比喻手法,将玉关的驿道比作细线,形象展示了交通的便利。
  4. 可念河西十万师:抒发对河西将士的怀念,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的崇敬。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驿路比作细线,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历史的传承与对国士的怀念,表达了对强敌的警惕与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冒顿: 强权与战争的象征。
  • 月支: 外敌的代表,暗示战争带来的动荡。
  • 玉关: 象征着通商与交流的渠道,亦暗示国家的脆弱。
  • 十万师: 英勇将士的化身,体现了民族的希望与骄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冒顿指的是哪个民族的首领? a) 汉
    b) 匈奴
    c) 唐
    答案: b) 匈奴

  2. “玉关驿路才如线”中“如线”是指什么? a) 交通便利
    b) 人员稀少
    c) 线路繁杂
    答案: a) 交通便利

  3. 本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忧虑与怀念
    c) 讽刺
    答案: b) 忧虑与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李白的《将进酒》:展现了对英雄豪杰的颂扬。

诗词对比:

  • 杜甫 vs 赵时春: 杜甫的诗多表现出对战争带来苦难的深刻反思,而赵时春则更强调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与国家的忧虑,二者在主题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明代诗人研究》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代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