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道士杨休文》

时间: 2025-02-04 15:32:18

羽衣来自合山前,见说山中老散仙。

出岫无心云傍日,归巢有意涧鸣泉。

同襟汗漫寻常客,掉鞅文章四十年。

我亦近为猿鹤侣,试从香火结前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道士杨休文
作者: 岳珂 〔宋代〕

羽衣来自合山前,
见说山中老散仙。
出岫无心云傍日,
归巢有意涧鸣泉。
同襟汗漫寻常客,
掉鞅文章四十年。
我亦近为猿鹤侣,
试从香火结前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的生活和心境。开头提到道士的羽衣从合山那边飘来,听说山中住着一位年老的散仙。诗中描绘了云彩无心地伴随着太阳出山,而泉水在归巢时却有意地鸣响。接着,诗人自谦地提到自己与道士同为寻常朋友,已经在文坛上奋斗了四十年。最后,诗人表示自己也想接近猿鹤,试图借助香火来结下缘分。

注释

  • 羽衣:道士所穿的衣服,象征其道家身份。
  • 合山:传说中的山,常与隐士、道士相关。
  • 散仙:指自由自在的仙人,不受世俗约束。
  • 出岫:指从山中出来,形容道士的飘逸。
  • 归巢:指鸟类归巢,象征安宁与归属。
  • 同襟: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 掉鞅:形容高超的文才。
  • 猿鹤:象征道家追求的长生不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宋代诗人,生于文人世家,才华横溢。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关注人生哲理,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某个时刻对道士的好友杨休文的思念,表达了他对道家生活的向往及对友谊的珍惜。诗中融入了道教文化的元素,体现了诗人与道士之间的心灵共鸣。

诗歌鉴赏

《寄道士杨休文》是一首典雅而富有哲理的诗作,充分展现了岳珂对道教文化的理解和对友谊的向往。诗的开头以“羽衣”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仿佛道士就站在眼前。接下来,通过对比“出岫无心云傍日”和“归巢有意涧鸣泉”,展现了自然界的无常与道士内心的追求,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道士的超然与洒脱。

“同襟汗漫寻常客”,展现了作者对自己身份的谦逊,同时也表达了对道士的敬仰。四十年的文坛奋斗与道士的洒脱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最后一句“试从香火结前缘”,表达了诗人希望与道士建立更深的联系,也寄托了他对道家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谊的珍视,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道家文化的精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羽衣来自合山前:道士的衣服轻盈如羽,来自合山的方向,暗示道士的飘逸和隐逸生活。
  2. 见说山中老散仙:听闻山中有位年老的散仙,暗示道士的修行与境界。
  3. 出岫无心云傍日:道士出山时,云彩无心地伴随太阳,象征随性与自然之道。
  4. 归巢有意涧鸣泉:回到巢穴,泉水有意地鸣响,体现了归属感与自然的和谐。
  5. 同襟汗漫寻常客:与道士同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表达对友谊的珍视。
  6. 掉鞅文章四十年:自谦终于文坛的奋斗,表明对道家生活的向往。
  7. 我亦近为猿鹤侣:诗人渴望接近道士,追求猿鹤般的自由。
  8. 试从香火结前缘:希望通过香火的缘分,结下更深的友谊与道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道士比作羽衣,象征其轻盈与飘逸。
  • 对仗:如“出岫无心云傍日,归巢有意涧鸣泉”形成对照,增强诗的节奏感。
  • 拟人:泉水“鸣”,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道家生活的向往与对友谊的珍视,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道士的敬仰,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羽衣:象征道士的身份与超脱的生活。
  • 散仙:代表自由与不拘一格的生活方式。
  • 云、日、涧、泉:自然元素,象征自由、洒脱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羽衣”象征什么?

    • A. 道士的身份
    • B. 诗人的心情
    • C. 自然的景色
  2. 诗中“同襟”指的是?

    • A. 同学
    • B. 朋友
    • C. 同伴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与人生哲学
    • B. 自然与人生
    • C. 道教与修行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赠友人》:王维

诗词对比

  • 《寄道士杨休文》与《庐山谣》:两首诗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岳珂更注重道教文化与友谊的表达,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推荐阅读,了解宋代诗人的作品。
  • 《道教文化概论》:深入了解道教的基本概念与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