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中浩歌罢戏书》

时间: 2025-02-04 16:09:15

造物小儿如我何!

还家依旧一渔蓑。

穿云逸响苏门啸,卷地悲风易水歌。

老眼阅人真烂熟,壮心得酒旋消磨。

傍观虚作穷愁想,点检霜髯却未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中浩歌罢戏书
陆游

造物小儿如我何!
还家依旧一渔蓑。
穿云逸响苏门啸,
卷地悲风易水歌。
老眼阅人真烂熟,
壮心得酒旋消磨。
傍观虚作穷愁想,
点检霜髯却未多。

白话文翻译

我这小小的造物者又能做什么呢?
回到家里,仍然是那一身渔夫的蓑衣。
我在云间高声啸叫,犹如苏门的豪杰,
在大地上悲风怒号,唱着易水的悲歌。
我年纪大了,看人看得很熟,
但壮年的豪情在酒中逐渐消磨。
旁观他人虚构的愁苦,
细数自己的白发却并不算多。

注释

字词注释:

  1. 造物:指创造生命或事物。
  2. 渔蓑:渔夫用的蓑衣,象征简单和自然的生活。
  3. 苏门:指苏州的门阀,象征着英雄豪杰。
  4. 易水:指易水河,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而闻名。
  5. 霜髯:白发,暗指年老。

典故解析:

  • 荆轲刺秦王:易水歌中提及的历史事件,表现出壮烈的情感和牺牲精神。
  • 苏门啸:引自古代诗人或豪杰在苏州的豪情壮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作品风格多样,情感深沉,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切和个人的苦闷。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其人生低谷,既有个人的感慨,又有对时局的忧虑,反映了他对人生、酒与情感的思考。

诗歌鉴赏

《醉中浩歌罢戏书》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诗中,陆游以“造物小儿”自谦,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反思。在回归自然的同时,他也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壮志未酬的遗憾。通过对渔蓑的提及,诗人展现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而“苏门啸”的豪情又透露出他内心的渴望与挣扎。

诗的后半部分,陆游对人生的观察和感悟更加深刻,老眼看尽世事,但面对壮年的激情,酒却让他愈发感到无奈。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他人的愁苦,反映出他的孤独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最后一句“点检霜髯却未多”则带有自嘲色彩,既是对自己年华的清醒认知,也是对人生短暂的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造物小儿如我何!:自谦,承认自身的渺小与无力。
  2. 还家依旧一渔蓑。:回到家乡,仍是渔夫的生活,表现安逸与简单。
  3. 穿云逸响苏门啸,:豪情壮志,想要在云端高歌。
  4. 卷地悲风易水歌。:悲凉的情绪,暗喻历史的悲剧。
  5. 老眼阅人真烂熟,:年纪大了,对人情世故看得很透彻。
  6. 壮心得酒旋消磨。:年轻时的豪情在酒中逐渐消散。
  7. 傍观虚作穷愁想,:旁观别人虚构的忧愁,感到无奈。
  8. 点检霜髯却未多。:白发并不多,反映出对世事的清醒。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造物小儿”比喻自己微不足道。
  • 对仗:如“穿云逸响”和“卷地悲风”,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情感赋予自然景物,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生、情感与历史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情感的宣泄,也是对自己与社会的反思,体现了陆游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渔蓑:象征自然、简单的生活。
  2. 苏门:代表豪杰和未竟的理想。
  3. 易水:承载着历史的悲壮与情感的深度。
  4. 霜髯:象征着年岁的增长和智慧的积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苏门”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苏州
    • B. 上海
    • C. 北京
    • D. 南京
  2. “点检霜髯却未多”意指什么?

    • A. 白发很多
    • B. 白发不多
    • C. 年轻
    • D. 生活富裕

答案:

  1. A. 苏州
  2. B. 白发不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陆游与李白同样表现出豪情壮志,但陆游更多地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李白则更多地追求自由与飘逸。
  •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强调饮酒作乐,陆游的《醉中浩歌》则更显沉思与感慨。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