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清流王令君》

时间: 2025-02-04 16:24:32

朴直存吾道,一心唯向公。

知非巧宦者,直有古人风。

行志非为矫,洁身能固穷。

如何有廉吏,不入荐书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朴直存吾道,一心唯向公。
知非巧宦者,直有古人风。
行志非为矫,洁身能固穷。
如何有廉吏,不入荐书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廉洁官吏的向往与赞美。诗中提到,朴实正直的人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心中只有公义。这样的人的确不是那些善于逢迎、灵巧的官吏,但却有古人那种高风亮节的气度。作者认为,志向的追求不是为了虚夸,而是要保持清白的身躯,即使生活贫困也要坚守原则。最后,诗人感慨,如此廉洁的官吏为何不被推荐到朝廷中呢?

注释:

  • 朴直:指质朴而直率,形容人品正直。
  • :指公正、正义。
  • 巧宦者:指那些擅长迎合、逢迎的官员。
  • 古人风:古代品德高尚、清白的人风范。
  • 行志:指个人的志向和行为。
  • 洁身:保持自身的清白。
  • 固穷:虽然生活贫困,但依然坚守道德。

典故解析:

  • “古人风”可能指代历史上那些以清白著称的贤人,如诸葛亮、范仲淹等,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和廉洁的官风受到后人的敬仰。
  • “荐书”一词在古代指推荐人才,诗中提到的廉吏不入荐书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清白之士的忽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约904-970),字君约,号复古,宋代初期的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隽永、道德情怀著称,常抒发对时事的关心及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创作背景:

在宋代,官场腐败现象屡见不鲜,作者借这首诗表达了对廉洁官吏的渴望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反映了士人对正义与清白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语言到情感都显示出作者对理想官员的期盼与赞美。开篇即以“朴直存吾道”点明主题,强调正直的重要性。接着,诗人将现代的“巧宦者”与古代的“古人风”进行对比,揭示出当代官场的虚伪与古代官吏的清白,形成鲜明对比。诗中的“行志非为矫”更是明确表示了为官之道应以真实、廉洁为本,而非为了表面功夫而做作。最后一句“如何有廉吏,不入荐书中”,则是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表达了对正直之人的呼唤与对社会风气的失望,给人以深思。整首诗情感真挚,言辞简洁却富有力量,让人感受到诗人深厚的理想主义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朴直存吾道:我心中坚守着朴实正直的道德信念。
  • 一心唯向公:我唯一的追求就是公正。
  • 知非巧宦者:我知道自己不是那些善于迎合的官吏。
  • 直有古人风:但我确实有古人的高尚风范。
  • 行志非为矫:我的志向并不是为了做作。
  • 洁身能固穷:保持清白,即使生活贫困也能坚定。
  • 如何有廉吏,不入荐书中:为什么这样廉洁的官吏却无法被推荐到朝廷中呢?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朴直存吾道,一心唯向公”,形成对称,增强节奏感。
  • 排比:如“行志非为矫,洁身能固穷”,强调坚持清白的信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倡导正直与廉洁,批评社会对清白之士的忽视,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官吏的渴望与对时局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朴直:象征真实与正直的人品。
  • :象征公正与理想的追求。
  • 古人风:象征高尚的道德风范。
  • 廉吏:象征清白与正直的官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巧宦者”指的是: A. 真实正直的官吏
    B. 擅长迎合的官吏
    C. 古代的贤人
    答案:B

  2. 诗人认为志向应当: A. 为了迎合他人
    B. 为了保持真实
    C. 为了追求名利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廉吏”是指: A. 腐败的官吏
    B. 清白的官吏
    C. 权谋之士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名篇,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同样关注自然与人性。

诗词对比:

  • 比较戴复古与范仲淹的作品,两者都强调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清白的渴望,但风格上戴复古更为直白,而范仲淹则富于哲理和抒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及解析。
  • 《古诗词鉴赏》:关于古诗词的赏析与理解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