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死留别献盐铁裴相公二十叔》

时间: 2025-01-11 16:56:20

贤相辅明主,苍生寿域开。

青春辞白日,幽壤作黄埃。

岂是无多士,偏蒙不弃才。

孤坟三尺土,谁可为培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忍死留别献盐铁裴相公二十叔
作者: 杜牧 〔唐代〕

贤相辅明主,苍生寿域开。
青春辞白日,幽壤作黄埃。
岂是无多士,偏蒙不弃才。
孤坟三尺土,谁可为培栽。

白话文翻译:

贤良的宰相辅佐明君,百姓的生命得以延续。
年轻人告别白昼,幽暗的坟墓变成黄土。
岂是没有人才,只是未被重用。
孤独的坟墓上三尺土,有谁来为其培植?

注释:

字词注释:

  • 贤相: 贤良的宰相。
  • 辅明主: 辅佐明智的君主。
  • 苍生: 指广大人民。
  • 寿域: 寿命和生命的领域,意指生存的空间。
  • 幽壤: 指阴暗的土壤,这里指死去的地方。
  • 黄埃: 符号化的尘土,象征死亡。
  • : 这里指有才之士。
  • 偏蒙: 特别被看重,受到重视。
  • 孤坟: 孤立的坟墓。
  • 培栽: 培养和栽种。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贤相”和“明主”指的是古代贤明的政治家和明君,强调了政治理想和人才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号樽净,晚唐著名诗人。他在诗歌、散文和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以其豪放和细腻的风格著称。杜牧的作品多关注政治和人事,常流露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才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杜牧担任官职期间,正值社会动荡与战乱频繁的时代,诗中表达了对贤士和政治理想的向往,以及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四句的形式,运用对仗和排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时局的忧虑。开头两句“贤相辅明主,苍生寿域开”描绘出理想政治的美好图景,贤良的宰相辅佐明智的君主,能够让百姓的生命得以延续,展现出政治的正义和和谐。接下来的“青春辞白日,幽壤作黄埃”则转为对死亡的思考,青春的消逝与生命的终结,意味着许多人才未被重用,最终归于土壤。

诗的最后两句“岂是无多士,偏蒙不弃才。孤坟三尺土,谁可为培栽”点明了作者的情感核心。杜牧在此质问,难道真的是没有人才吗?其实是因为没有人重视他们的才华。孤独的坟墓上,谁来为这些无辜的英才培养和栽培?整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才的渴望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体现了杜牧作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贤相辅明主: 说明理想中的政治体制,贤相的辅佐能使明主更为明智。
  2. 苍生寿域开: 由此可见,贤相的存在能为百姓带来福祉。
  3. 青春辞白日: 描述年轻人的消逝,时间的无情。
  4. 幽壤作黄埃: 暗示人生的终结,归于黄土。
  5. 岂是无多士: 反问,难道没有人才吗?
  6. 偏蒙不弃才: 说明人才未被重视的现状。
  7. 孤坟三尺土: 讲述埋葬的人才无人问津。
  8. 谁可为培栽: 质疑谁能为这些人才提供施展的机会。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句间的对仗工整,如“贤相辅明主,苍生寿域开”。
  • 比喻: 将人才的埋没比喻为孤坟,形象生动。
  • 反问: “岂是无多士”通过反问加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才的关切,表达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的深切忧虑。诗人希望通过贤良的宰相和明智的君主来拯救苍生,反映出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贤相: 代表理想的政治治理。
  • 明主: 象征着光明的未来。
  • 青春: 代表年轻的才华与希望。
  • 孤坟: 象征埋没的人才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贤相”主要指什么?
    A. 恶劣的统治者
    B. 贤良的宰相
    C. 普通百姓
    D. 武将

  2. “青春辞白日”中的“青春”指的是什么?
    A. 年轻的生命
    B. 日光
    C. 书籍
    D. 诗歌

  3. 诗中反映了杜牧对人才的看法是?
    A. 人才多但无用
    B. 有人才但未被重用
    C. 人才不重要
    D. 所有人才都能施展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杜牧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杜牧更侧重于对人才的关注和政治的理想,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豪放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由的追求。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唐代文学史》
  3. 《杜牧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