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倚溪侵岭多高树,
夸酒书旗有小楼。
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溪水边和山岭上高耸的树木,诗人自豪地谈论着酒与书画的风雅,旁边有一座小楼。突然惊起的鸳鸯难道没有怨恨吗?它们一双飞走却又回头望去。
注释:
- 倚溪:依靠溪水,指地点靠近溪流。
- 侵岭:溪水流入山岭,形容溪水的延伸。
- 夸酒:自夸酒的美味或酒的风雅。
- 书旗:书法的旗帜,象征文化的气息。
- 惊起:受到惊吓而起飞。
- 鸳鸯:一种水鸟,象征爱情。
- 岂无恨:难道没有怨恨?
- 飞去却回头:飞走了又回头,表现出不舍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樱桃谷主,晚唐著名诗人、政治家。杜牧的诗风清新俊逸,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杜牧身处于政治变革之中,诗中所描绘的宁静自然与人间情感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将自然景色与人类情感相结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又充满情感的画面。开头两句“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展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通过“高树”、“小楼”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悠闲与宁静的氛围,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自信与骄傲。
而后两句“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则转向了情感的表达,鸳鸯作为爱情的象征,其飞去与回头的动作,暗示着爱情中的离别与思念。这样的对比使整首诗在宁静中透出一丝哀愁,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运用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也能体会到情感的深邃。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古典诗词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倚溪侵岭多高树:描写了溪流与高山树木相依的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幽静的环境。
- 夸酒书旗有小楼:诗人自豪地谈论着酒与书法的文化气息,表明其生活品味。
- 惊起鸳鸯岂无恨:鸟儿被惊动,表达了离别的怨恨,体现出情感的深刻。
- 一双飞去却回头:鸳鸯的飞去与回头,象征着对爱情的怀念与不舍。
修辞手法:
- 对比:自然的宁静与情感的复杂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鸳鸯的飞去回头赋予了情感,使其更具表现力。
- 意象:高树、小楼、鸳鸯等意象交织,构建出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情感,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情中的离别与思念,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着生命与流动,寓意着自然的美丽。
- 高树:象征着坚韧与悠久,代表了生命的力量。
- 鸳鸯:代表爱情,象征着情感的深厚与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倚溪”指的是: A. 依靠溪水
B. 在溪水里
C. 溪水的声音 -
诗中提到的小楼象征的是: A. 酒的美味
B. 文化的气息
C. 自然的景色 -
“惊起鸳鸯岂无恨”中的“恨”主要指: A. 对自然的怨恨
B. 对离别的怨恨
C. 对生活的怨恨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李白的诗同样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自由。而杜牧的《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则是在宁静的环境中流露出对爱情的思考。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涉及离别的主题,但白居易的诗更多地关注社会与人生,而杜牧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文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