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西湖春感》
时间: 2025-01-24 11:41: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西湖春感
作者: 杜文澜 〔清代〕
放鱼竿一去,幻尘海渺愁余。
算柳浪莺闲,鸥波人远,负却西湖。
音书又沉旧雁,问东风还到故乡无。
萍梗空惊岁晚,梅花自惜山孤。
林逋。合占幽居,飞桨伴,瘦筇扶。
甚古树苔荒,遥峰翠减,不唤提壶。
归途待从画里,怕春寒催老夜啼乌。
留得疏窗岫影,六桥烟雨模糊。
白话文翻译
放下鱼竿一去,心中愁苦如同海洋般渺茫。
想想柳浪莺飞的闲适,鸥鸟在远处波浪中,竟然辜负了西湖的美景。
音信又如旧雁沉沉,问问东风是否还会带来故乡的消息。
浮萍的根茎在岁末的惊惧中无所依托,梅花也自怜独自隐居在山中。
林逋的幽居,伴着轻舟,瘦弱的竹杖支撑着我。
古老的树木上长满苔藓,远处的山峰苍翠渐减,却不愿呼唤茶壶。
归途期待从画中走出,唯恐春寒催促夜间啼叫的乌鸦。
只留疏窗外的岫影,六座桥在烟雨中显得模糊不清。
注释
- 幻尘:指世间的虚幻与纷扰。
- 柳浪:柳树摇曳的波浪,形容春天的生机。
- 负却西湖:辜负了西湖的美景。
- 音书:音信、书信。
- 萍梗:浮萍的根茎,象征无根无依的状态。
- 林逋:指清代诗人林逋,以隐居山林著称。
- 提壶:指提着茶壶,象征饮茶的悠闲。
典故解析
- 林逋:林逋(967年-1028年),北宋诗人,因隐居于杭州西湖之畔而闻名。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西湖: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吟咏,成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文澜是清代的诗人,生于风起云涌的时代,其诗风既有传统的沉稳,又融合了个人的情感表达,尤其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 西湖春感》写于春天,诗人借西湖春景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了对生活的反思与感伤。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 西湖春感》以西湖春景为背景,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忧伤与对故乡的思念。开篇的“放鱼竿一去”,不仅描绘出了一幅春日钓鱼的画面,更隐喻着内心对生活的沉思与放弃。接下来提到的“算柳浪莺闲,鸥波人远”,则表现了诗人在美景中感到的孤独与距离感,反映出他对人情冷暖的感悟。
“音书又沉旧雁”,诗人用“旧雁”象征着失去的联系和消息,表现了对故乡的渴望。紧接着,“萍梗空惊岁晚”,用意象强调了时光的流逝和无根状态,令人在岁末感到无奈与惆怅。梅花的“自惜山孤”则传达出一种孤独的自怜,暗示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淡漠。
全诗最后几句,诗人描绘归途的种种期待与不安,尤其是“怕春寒催老夜啼乌”,不仅是对春天的期待,也是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无奈感受。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以及故乡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放鱼竿一去:表达一种放下心事、面对生活的态度。
- 幻尘海渺愁余:暗示内心的愁苦与迷惘。
- 算柳浪莺闲,鸥波人远:描绘春天的美景,却感到孤独。
- 音书又沉旧雁:对故乡的思念与音信的渴望。
- 萍梗空惊岁晚: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无所依托。
- 梅花自惜山孤:梅花的孤独象征诗人的心境。
- 归途待从画里:对归家的期待与渴望。
- 留得疏窗岫影:表达对美好景象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信比作“旧雁”,形象生动。
- 拟人:梅花“自惜”,赋予植物情感。
- 对仗:如“柳浪莺闲,鸥波人远”,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春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同时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着美好与思念。
- 柳浪: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梅花:孤独与坚韧的象征。
- 旧雁:失去的联系与思乡之情。
- 飞桨:象征着追求自由与隐逸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音书又沉旧雁”,这里的“旧雁”象征什么?
- A. 失去的联系
- B. 过往的时光
- C. 美好的回忆
-
“萍梗空惊岁晚”中的“萍梗”意指?
- A. 有根有依的状态
- B. 无根无依的孤独
- C. 自由自在的生活
-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
- A. 期待
- B. 恐惧
- C.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思乡之情,但更多的是对亲情的渴望。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但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杜文澜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西湖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