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时间: 2025-01-27 04:15:33

云影压檐蛩语咽。

凉雨声声、心碎梧桐叶。

天外雁程飞又歇,小屏山上晴沙阔。

愁减腰围添鬓雪。

慵恋寒花、病似残秋蝶。

题罢瑶笺和泪叠,相思后夜团团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蒋春霖 〔清代〕
云影压檐蛩语咽。凉雨声声心碎梧桐叶。天外雁程飞又歇,小屏山上晴沙阔。愁减腰围添鬓雪。慵恋寒花病似残秋蝶。题罢瑶笺和泪叠,相思后夜团团月。

白话文翻译:

在云影的压迫下,屋檐下蟋蟀的鸣叫显得无比哽咽。凉爽的雨声声声入耳,让我心碎如同梧桐树上的落叶。天边的雁阵飞来飞去又停歇,小屏山上阳光明媚,沙滩宽广。愁苦让我腰身消瘦,却在鬓发上添了白雪。懒惰地爱着寒花,内心的病痛如同残秋的蝴蝶。题写完诗句,泪水叠在瑶笺上,夜里仰望团团明月,思念如潮水般涌来。

注释:

  • :指蟋蟀,常在秋夜鸣叫,象征凄凉。
  • 心碎:形容内心的痛苦,常用来表达对爱情的无奈和伤感。
  • 梧桐叶:梧桐树的叶子,通常在秋冬季节凋零,象征离别。
  • 愁减腰围添鬓雪:愁苦让我的身材消瘦,但白发却在增多。
  • 寒花:指冬天开花的植物,象征着孤独和冷清。
  • 瑶笺:一种精美的纸张,常用于书写诗文,象征传统的文人情怀。

典故解析:

  • 团团月:指满月,象征团圆和思念,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表达思乡或相思之情。
  • 雁程:指候鸟的迁徙,常用来表示离别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蒋春霖,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词句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情风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爱情的细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蝶恋花》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凄美的自然景象,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诗歌鉴赏:

《蝶恋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切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惆怅与思念。首联通过描写自然环境的声音与景象,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云影压檐,蟋蟀的鸣叫犹如心中的哽咽,表现了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接着,凉雨声声和梧桐叶的心碎,更加深了这种失落感,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诗中提到的“天外雁程飞又歇”,不仅描绘了候鸟的迁徙,也象征着离别与思念的交织。

中间的“愁减腰围添鬓雪”一句,深刻地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愁苦的积累,既表露出身材的消瘦,也暗示了岁月带来的白发。这里,诗人不仅在描写个人的感受,更透视了爱情与时间的无情。

结尾处,诗人将自己的思绪寄托在瑶笺和明月之上,写下了无尽的相思,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清代诗人对于生活与爱情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影压檐蛩语咽:云影笼罩在屋檐上,蟋蟀的鸣叫显得哽咽,暗示了内心的孤独。
  2. 凉雨声声心碎梧桐叶:凉雨声声入耳,令人心碎,梧桐叶的凋零象征着失落与离别。
  3. 天外雁程飞又歇:天边的雁阵飞来飞去又停歇,表现了离别与思念。
  4. 小屏山上晴沙阔:小屏山上天气晴好,沙滩宽阔,形成一种对比,彰显内心的孤独。
  5. 愁减腰围添鬓雪:愁苦让身材消瘦,白发渐增,体现时间的流逝与愁苦的积累。
  6. 慵恋寒花病似残秋蝶:懒惰地爱着寒花,内心的病痛如同残秋的蝴蝶,表现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7. 题罢瑶笺和泪叠:写完诗句,泪水湿润了瑶笺,表现思念的深切。
  8. 相思后夜团团月:在思念之后的夜晚,明月如团,象征团圆与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愁减腰围添鬓雪”,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如“蛩语咽”,赋予蟋蟀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情绪的渲染。
  • 比喻:将思念比作月亮,表现出思念的圆满与无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思念与孤独展开,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对爱情的深刻感悟。诗中充满了对逝去的爱情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情感真挚而动人。

意象分析:

  • 云影:象征忧郁和压抑的情绪,暗示内心的孤独。
  • 梧桐叶:象征凋零与离别,暗示失去的情感。
  • :象征迁徙与思念,常用来表达离别的感伤。
  • 寒花:象征孤独与冷清,反映内心的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云影压檐”所表现的情感是什么? A. 欢乐
    B. 孤独
    C. 愤怒

  2. “愁减腰围添鬓雪”中“鬓雪”指的是什么? A. 白发
    B. 雪花
    C. 鬓发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自然景色
    B. 爱情与思念
    C. 战争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首作品均表现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忧伤,但《蝶恋花》更侧重于自然景象对情感的渲染,而《如梦令》则更多地表达了女性的细腻情感与内心的挣扎。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研究》
  2. 《古典诗词鉴赏》
  3. 《诗词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