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硐岭樵歌》
时间: 2025-01-27 03:25: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硐岭樵歌》
作者: 徐似道 〔宋代〕
黄山东南数十里,
芙蓉削翠连云起。
萧萧褐褐三五群,
生薪半肩歌不止。
石径迢迢云外行,
烟雾满地穿林坰。
圣世不须紫芝曲,
息担击壤歌太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黄山东南的美丽景色,芙蓉花的翠绿与云彩相连。在这片山林中,数个樵夫在辛勤工作,他们肩上半担柴薪,歌声不断。小路迢迢通向云外,雾气笼罩大地,穿过树林。诗人认为在太平盛世中,不再需要仙乐与紫芝之曲,手中的担子轻轻放下,唱起了太平之歌。
注释:
- 黄山东南:指的是黄山的东南方向,表示具体的地理位置。
- 芙蓉:指的是荷花,常用来形容美丽的景色。
- 萧萧:形容风声或樵夫的声音,体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生机。
- 褐褐:形容樵夫的衣服颜色,表现出劳动者的朴实。
- 生薪:指的是砍伐下来的木柴。
- 息担:意为休息放下担子,象征着安逸和满足。
典故解析:
- 紫芝曲:紫芝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的草,寓意仙乐。诗人提到紫芝曲,意在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满意与珍惜,反映了对世俗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似道(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因其作品清新脱俗,常被后人传颂。他的诗作多以自然风景和现实生活为题材,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相对安定,百姓生活富裕,诗人通过描绘樵夫的劳动场景,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劳动者的尊重。
诗歌鉴赏:
《硐岭樵歌》通过描绘樵夫在黄山东南的劳作场景,表现了自然之美与人们的和谐生活。首联以地理位置引入,展现出黄山的壮丽,随后转向樵夫的群体,展现出一种和谐而富有活力的景象。诗中“生薪半肩”的描写,既表现了樵夫们的辛苦,也传达了他们在劳动中所享受的快乐。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石径迢迢云外行”描绘了行走在山间小路的情景,带给读者一种悠远的感觉,仿佛在云雾缭绕的山林中徜徉。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在太平盛世中,劳动者的心态,歌唱着安宁与幸福,体现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场景,反映出作者对社会和谐、劳动光荣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黄山东南数十里:指明地域,设定了诗的背景。
- 芙蓉削翠连云起:描绘自然美,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 萧萧褐褐三五群:以声音和颜色描绘樵夫的形象,生动形象。
- 生薪半肩歌不止:强调了劳动的辛苦与乐趣。
- 石径迢迢云外行:形象地表达了山路的蜿蜒与遥远。
- 烟雾满地穿林坰:表现自然环境的神秘与美丽。
- 圣世不须紫芝曲:强调现实生活的美好,超越了仙境的追求。
- 息担击壤歌太平:表现了对太平生活的赞美与珍惜。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樵夫的声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生动描绘出山林的氛围。
- 对仗:例如“生薪半肩”和“歌不止”,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本诗表现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太平生活的赞美,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黄山:象征着自然之美。
- 樵夫:代表劳动者的形象,体现了勤劳与质朴。
- 生薪:象征着生活的基础,体现了劳动的价值。
- 紫芝曲:象征着对仙境的向往,最终回归现实的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徐似道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紫芝曲”主要象征什么?
A. 仙乐
B. 劳动
C. 自然
D. 战争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仙境
B. 对劳动的尊重和太平生活的赞美
C. 对历史的思考
D. 对人生的感慨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 王维的《鹿柴》:描绘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
诗词对比:
- 《硐岭樵歌》与杜甫的《春望》对比,前者更强调劳动与人生活的和谐,后者则反映了战乱中的忧虑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入门》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