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诚斋跋梅坡诗卷》

时间: 2025-01-27 03:24:06

知君得法自南昌,作舍何须问道旁。

二老未尝轻许可,两诗固已为平章。

胸横云岫无穷意,语带梅坡不尽香。

政乏绮纨相妩媚,不妨风气似诸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知君得法自南昌,作舍何须问道旁。
二老未尝轻许可,两诗固已为平章。
胸横云岫无穷意,语带梅坡不尽香。
政乏绮纨相妩媚,不妨风气似诸王。

白话文翻译:

我知道你在南昌得到了教诲,建造房舍何必去问那条道旁的指引呢?
这两位老者从不轻易地给予许可,诗歌的成就自然是平等的。
胸怀如同横亘的云岫,意蕴无穷;所言之语如同梅坡的芬芳,绵延不绝。
政事缺乏华丽的装饰,也未必妨碍风气如同诸王那样高雅。

注释:

  • 南昌: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历史悠久,是许多文化和学术活动的中心。
  • 道旁:指的是道路旁边,常用来表示寻求知识或教诲的地方。
  • 二老:指的是两位长者,可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师长。
  • 平章:指的是平等的等级或地位,强调诗歌的成就相同。
  • 云岫:云雾缭绕的山峰,形容胸怀广阔。
  • 梅坡:梅花盛开的地方,象征着清雅、高洁的品格。
  • 绮纨:华丽的丝绸,象征奢华的生活方式。
  • 风气:指社会风尚或人们的精神风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似道,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常从生活和自然中汲取灵感。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兴盛并存的时期,徐似道通过此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中充满了对友人学识的赞美和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诗歌鉴赏:

《和诚斋跋梅坡诗卷》是一首颇具哲理的诗作,徐似道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学问的赞美及对生活态度的思考。诗的开头通过南昌的典故,展现出作者对获得知识的尊重,认为真正的智慧不需要去问道旁的指引,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反思。接下来提到的“二老”则再次强调了知识的获取是需要权威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是轻易的许可。

诗中“胸横云岫无穷意,语带梅坡不尽香”一句引人深思,意象的运用使得诗人对自身胸怀及言辞的表达愈加生动,云岫象征着深邃的思想,而梅坡则代表着优雅的气质,二者结合,呈现出诗人内心的丰富与外在表述的美好。这种意象的结合不仅让人感受到诗的韵味,更暗示了诗人对生活品味的追求。

在结尾的部分,诗人以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作为总结,提到“政乏绮纨相妩媚”,表明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奢华的生活方式和风气未必能够带来真正的精神满足,反倒显得空洞。因此,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出一种追求真理与内涵的生活态度,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与批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知君得法自南昌:知道你在南昌得到的教诲。
    2. 作舍何须问道旁:建房子何必去询问路旁的教导。
    3. 二老未尝轻许可:这两位长者从未轻易给予许可。
    4. 两诗固已为平章:两首诗自然是平等的。
    5. 胸横云岫无穷意:胸怀像云岫一样广阔,意蕴无穷。
    6. 语带梅坡不尽香:所说的话如梅坡的香气,绵延不绝。
    7. 政乏绮纨相妩媚:政事缺乏华丽的装饰。
    8. 不妨风气似诸王:也未必妨碍风气如同诸王那样高雅。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云岫”和“梅坡”比喻胸怀和言辞的深度与优雅。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了对仗的工整,使得韵律感增强。
  • 主题思想: 诗歌展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对生活态度的追求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通过自然的意象,表达对内在品德与智慧的崇尚,强调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云岫:象征着深邃的思想和开阔的视野,暗示着诗人胸怀的广阔。
  • 梅坡: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优雅的气质,代表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绮纨:象征着奢华与浮华,反映出诗人对虚华生活的批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和诚斋跋梅坡诗卷》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二老”指的是: A. 两位诗人
    B. 两位长者
    C. 两位学者
    D. 两位王爷

  3. “胸横云岫无穷意”中“云岫”象征什么? A. 生活的烦恼
    B. 深邃的思想
    C. 华丽的生活
    D. 诗人的情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篇,表现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
  • 《登高》:杜甫的作品,反映了身世与社会的关系。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对比,徐似道的作品在意境上更为内敛,强调个人内心的修养与品德,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与奔放,表现出对外界的洒脱态度。

参考资料:

  • 参考书目:《宋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辞典》《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