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时间: 2025-01-24 06:41:03

绝无尘俗。

糁地桐阴绿。

石鼎松风茶未熟。

瑟瑟凉生满幅。

画中人正看鸦。

孤山鹤已还家。

贪洗两三竿竹,不知误了梅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绝无尘俗。糁地桐阴绿。石鼎松风茶未熟。瑟瑟凉生满幅。画中人正看鸦。孤山鹤已还家。贪洗两三竿竹,不知误了梅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场所,地面上被桐树的阴影笼罩,环境优雅而清新。石鼎旁的松风中,茶叶尚未成熟,微凉的风让人感到舒适。画中有人正专注地观察着乌鸦,孤山上的白鹤已经飞回了家。诗人贪恋于清洗几根竹子,却不知道已经耽误了梅花的时节。

注释:

  • 绝无尘俗:没有世俗的喧嚣,形容环境清幽。
  • 糁地桐阴绿:形容桐树的阴影洒在地面上,显得绿意盎然。
  • 石鼎:古代用于煮茶的器具,象征雅趣。
  • 瑟瑟凉生满幅:形容凉风习习,充满了整个空间。
  • 画中人正看鸦:画中描绘的人物正在观察乌鸦,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孤山鹤已还家:孤山上的白鹤已经归巢,象征着归属与宁静。
  • 贪洗两三竿竹:贪恋于清洗竹子,表现出对自然的眷恋。
  • 不知误了梅花:无意中耽误了梅花的开放,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错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藻,清代诗人,生于1736年,卒于1818年,字景春,号恬园,晚号醉翁。吴藻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精致的文笔著称,作品常表现对自然、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清平乐》创作于清代一个宁静的时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及对世俗纷扰的逃避。诗人借景抒情,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歌鉴赏:

《清平乐》是吴藻的一首优秀作品,展现了他追求宁静生活的理想。整首诗以清幽的自然环境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开篇“绝无尘俗”便直接表明了诗人所处的理想境地,紧接着通过“糁地桐阴绿”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诗中提到的“石鼎”和“松风”,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茶文化的热爱,也传达出一种雅致的生活情趣。

在细节描写上,诗人通过“画中人正看鸦”生动地表现了观察自然的乐趣,而“孤山鹤已还家”则象征着归属感与安宁,增强了诗的意境。最后两句“贪洗两三竿竹,不知误了梅花”更是引人深思,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无意错过,暗含人生哲理,使整首诗在自然美的呈现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绝无尘俗:直接设定诗歌的基调,强调脱离尘世的宁静。
  • 糁地桐阴绿:描绘出自然的生机,营造出一个清新舒适的环境。
  • 石鼎松风茶未熟:通过石鼎与松风的结合,传达出一种雅致的生活情趣,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瑟瑟凉生满幅:营造出一种凉意的氛围,增强了清新感。
  • 画中人正看鸦:引入人文元素,体现出诗人的观察与思考。
  • 孤山鹤已还家: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出归属的美好。
  • 贪洗两三竿竹:表现了对自然的留恋,暗示着对生活细节的珍视。
  • 不知误了梅花:引发对美好事物错过的反思,富有哲理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鼎松风”暗示雅致的生活方式。
  • 拟人:如“画中人正看鸦”,赋予画中人物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节奏感强,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同时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桐阴:象征着清幽与生机。
  • 石鼎:代表雅致与品位。
  • 松风:象征着自然的清新与和谐。
  • :代表高洁与坚韧。
  • 梅花:象征着美好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石鼎”主要用于什么?

    • A. 吃饭
    • B. 煮茶
    • C. 游玩
    • D. 观看
  2. “贪洗两三竿竹”的意思是?

    • A. 喜欢洗竹子
    • B. 忘记其他事情
    • C. 享受自然
    • D. 所有选项都对
  3. 诗中“绝无尘俗”表明了什么?

    • A. 诗人厌倦世俗
    • B. 诗人喜欢热闹
    • C. 诗人热爱城市生活
    • D. 诗人向往繁华

答案:

  1. B
  2. D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孤独,在酒与月的交融中,表现了诗人的洒脱与豪情。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色表现出的闲适与宁静,与吴藻的诗歌有着相似的主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吴藻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