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礼记注》
时间: 2025-01-23 07:09: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圣王遗迹付飞烟,收拾流传几历年。
后戴别分曲台传,皇熊初为郑公笺。
欲将宋椠填遗字,更拟唐碑校昔贤。
却怪后人轻正义,卫陈俗说竞纷然。
白话文翻译
古代圣王的遗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飘散,经过多少年的收拾与传承?后来的传承者们将古迹分开,演绎成不同的曲调,皇熊(指皇帝)初次为郑公(郑国的公子)作序文。我想用宋代的印刷品来填补那些遗失的文字,还打算用唐代的碑文来校对过去的贤人。可是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后人却轻视正义,卫国和陈国的俗说争相流传。
注释
- 圣王:指的是古代贤明的君主。
- 飞烟:比喻时间的流逝。
- 曲台:这里指代古代的曲调传承。
- 皇熊:古代对皇帝的称呼。
- 郑公:指的是郑国的公子,引用历史典故。
- 宋椠:宋代的印刷品。
- 唐碑:唐代的碑文,作为校对的依据。
- 卫陈:指卫国和陈国,古代诸侯国,代表当时流行的世俗说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懋竑,清代诗人,字梦阮,号天山,生于康熙年间,擅长诗词。其作品常反映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通过历史典故来表达个人的见解。
创作背景
《校礼记注》创作于清代,当时社会上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受到重视。王懋竑在此诗中表达了对《礼记》的考证和对后人对古代文化态度的失望,体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切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反思,展现了王懋竑对历史的敬仰和对后世文化传承的忧虑。开头两句描绘了古代圣王遗迹的飘散,体现了历史的无情与时间的流逝。诗人借用“飞烟”这一意象,强调了文化传承的不易。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郑公的故事,表明了后代对古代文献的解读与传承的复杂性,暗示了文化的多元与变化。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情感的高潮,表达了他对后人轻视正义、崇尚世俗说法的失望。这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化的反思,更是对当下社会风气的批判。诗中所蕴含的对正义的呼唤与对传统文化的捍卫,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王遗迹付飞烟:古代贤王的遗迹如同烟雾般消散。
- 收拾流传几历年:经过多少年的整理和传承?
- 后戴别分曲台传:后人对这些遗迹的解读与传承变得各自不同。
- 皇熊初为郑公笺:皇帝最初为郑公写序,暗示文化的传承与解释。
- 欲将宋椠填遗字:希望用宋代的印刷品来补充这些遗失的文字。
- 更拟唐碑校昔贤:还打算用唐代的碑文来校正古贤的观点。
- 却怪后人轻正义: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后人却轻视正义。
- 卫陈俗说竞纷然:卫国和陈国的流行说法争相流传,反映出社会风气的浮躁。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例如,“飞烟”比喻历史的消逝,体现了文化的脆弱;“后戴别分曲台传”中的对仗,强化了文化传承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古代文化的追思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珍视和对后人轻视传统文化的不满,唤起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烟: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脆弱。
- 曲台:代表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
- 皇熊:象征权威与传统的承载者。
- 宋椠、唐碑:分别代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遗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圣王遗迹”指的是: A. 古代贤王的智慧
B. 古代王朝的建筑
C. 古代文化的传承 -
诗人对后人的态度是: A. 赞赏
B. 失望
C. 漠不关心 -
“飞烟”在诗中象征: A. 财富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现象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王懋竑的作品更多地关注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这两首诗在意象和主题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能引发读者对文化与情感的深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