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节近端阳吊屈平,龙舟竞渡动哀声。
怨深千古今犹在,欲赋招魂句未成。
白话文翻译:
端午节临近,祭吊屈原的日子又到了,龙舟竞赛的场面激动人心,却也弥漫着悲伤的气息。屈原的怨恨深厚,跨越千古至今依然存在,我想写出招魂的诗句,却始终未能完成。
注释:
字词注释:
- 节近:节日临近。
- 端阳: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 吊:祭吊,表示对死者的悼念。
- 屈平:指屈原,战国时期的诗人,因忠贞而投江自尽。
- 龙舟: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象征竞赛和祭祀。
- 怨深千古:屈原的怨恨情感横跨千年,至今仍然存在。
- 招魂句:指为亡灵写的诗句,呼唤其灵魂归来。
典故解析:
- 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其作品《离骚》深受后人推崇。他在端午节自尽后,民间为其举行龙舟赛以纪念他。
- 端午节:此节日源于纪念屈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暴焕章,近代诗人,以其丰富的情感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著称。他的诗风常常融合传统与现代,表现出对文化的深切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端午节前夕,表达了对屈原的追思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思。正值社会变革之时,诗人通过屈原的故事,寄托对民族精神和历史悲剧的思考。
诗歌鉴赏:
《五日吊屈原》是一首蕴含深情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端午节的氛围,传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思考。第一句“节近端阳吊屈平”,点明了时间背景与悼念对象,节日的气氛与屈原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第二句“龙舟竞渡动哀声”,描绘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龙舟竞渡声中,隐含着对屈原的哀悼,情感交织,令人感伤。
接下来的两句“怨深千古今犹在,欲赋招魂句未成”,则表露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惋惜。屈原的怨恨和忠贞不仅在历史上深刻存在,至今仍然触动人心。诗人想要为屈原写下招魂的诗句,却始终无法完成,体现出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与无力感。这种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通过对屈原的追思,诗人不仅在缅怀一个历史人物,更是在反思当下社会中“忠与奸”、“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引发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节近端阳吊屈平:在端午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来祭吊屈原。这里设定了时间和场景,彰显出节日的文化意义。
- 龙舟竞渡动哀声:龙舟比赛激烈热闹,但其中却充满了哀伤的情绪,暗示人们对屈原的怀念。
- 怨深千古今犹在:屈原的怨恨与悲愤至今仍然存在,强调其历史意义。
- 欲赋招魂句未成:诗人想为屈原写诗却未能成行,表现出一种无奈与遗憾。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节日的欢快与屈原的悲伤形成鲜明对照。
- 象征:龙舟象征着对屈原的缅怀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 夸张:屈原的怨恨“千古今犹在”,夸大了其历史影响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屈原的追念,表达了对忠贞精神的敬仰和对历史悲剧的反思。诗人通过端午节这一文化背景,展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与对历史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端阳:象征着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
- 龙舟:象征着团结与奋勇拼搏的精神。
- 屈原:象征着忠诚与悲剧的结合,体现了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端午节
- C) 春节
-
诗人对屈原的情感是怎样的?
- A) 忘记
- B) 怀念和哀伤
- C) 欢庆
-
“龙舟竞渡”象征着什么?
- A) 竞赛
- B) 亲情
- C) 忠贞与传统
答案:
- B) 端午节
- B) 怀念和哀伤
- C) 忠贞与传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端午赋》——唐代诗人屈容
诗词对比:
- 《离骚》与《五日吊屈原》均反映了屈原的忠诚与悲伤,但《离骚》更侧重于自述与抒情,而《五日吊屈原》则是在特定节日背景下的缅怀与反思,展现出历史与当下的连接。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屈原与楚辞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
-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