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桂帅
刘崇龟 〔唐代〕
碧幢仁施合洪钧,
桂树林前倍得春。
莫恋此时好风景,
磻溪不是钓渔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碧绿的帷幔下,仁爱之人如同洪钧般施恩,桂树林前的春景更加迷人。不要过于留恋此刻的美好风景,磻溪并非适合钓鱼的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碧幢:指绿色的帷幔,象征春天的生机。
- 仁施:仁爱之人施以恩德。
- 洪钧:指大自然的法则或天地的和谐。
- 桂树林:象征着美好、祥和的环境。
- 磻溪:指小溪,在这里暗示不适合垂钓的地方。
典故解析:
“桂”常常与美好、吉祥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常用来表示理想的境界和人们的追求。“磻溪”则出自古代文人意象,常被描绘为与自然相融合的地方,但在此并不适合垂钓,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思考与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崇龟,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状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与不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体现了唐诗的典雅与深邃。诗的开头以“碧幢仁施合洪钧”引入,描绘了一幅清丽的春日画面,同时也隐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人通过“桂树林前倍得春”传达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然而,接下来诗人却以“莫恋此时好风景”提醒读者,不应过于沉迷于当前的美好,而应保持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这种对美好与现实的对比,折射出诗人对人生的成熟思考。
“磻溪不是钓渔人”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磻溪虽然是个美丽的地方,但并不适合钓鱼,象征着一些现象的表象与本质的偏离。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哲学思考,提醒人们在享受生活之美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生活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整体而言,刘崇龟通过简练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示了唐代诗歌的风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碧幢仁施合洪钧:绿色的帷幔下,仁爱的施恩与天地的和谐相结合,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春日景象。
- 桂树林前倍得春:在桂树林前,春天的景色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 莫恋此时好风景: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沉迷于眼前的美好风景。
- 磻溪不是钓渔人:暗示磻溪并不适合钓鱼,象征着某些表象下的真实情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仁爱比作洪钧,强调其重要性。
- 对仗:前后句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象征:桂树与磻溪分别象征美好与现实的复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强调珍惜当下的同时,也要有清醒的认识,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幢:象征生机与活力的春天。
- 桂树林:象征美好与宁静的环境。
- 磻溪:象征现实生活中的复杂与不适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碧幢仁施合洪钧”中的“洪钧”指的是:
A. 和谐的自然法则
B. 无尽的财富
C. 人的痛苦 -
诗中提到的“桂树林”象征什么?
A. 美好与祥和
B. 生活的艰辛
C. 对未来的迷茫 -
“磻溪不是钓渔人”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哲学?
A. 自然之美
B. 对现实的认知
C. 对过往的怀念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李白的《静夜思》则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与《寄桂帅》在情感表达和自然描写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诗人的个性与思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与批评》
这些书籍对唐诗的风格、主题及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探讨,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