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宋监丞新三先生祠刊二刘遗文以二诗纪实》

时间: 2025-01-11 05:02:07

俱事重华著直声,百年藏藁未流行。

世评谏疏如刘向,公读遗书感乐生。

里有襄阳耆旧传,史无齐鲁大臣名。

孤孙白首荒家学,甘作滕民负耒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俱事重华著直声,
百年藏藁未流行。
世评谏疏如刘向,
公读遗书感乐生。
里有襄阳耆旧传,
史无齐鲁大臣名。
孤孙白首荒家学,
甘作滕民负耒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在重华时代的事务中,我的名声显赫,
然而经过百年,仍然有许多真理未被传播。
世间对劝谏的评议就像刘向那样,
我在阅读古人的遗书时,感到无比快乐。
在这里,有襄阳的老人传讲着旧事,
但历史上却没有齐鲁的那些大臣的名号。
我这孤独的孙子已到白发苍苍的年纪,
甘愿做滕民,耕作于荒芜的家园。

注释:

  • 俱事:共同的事情。
  • 重华:指重华帝,古代的一位帝王。
  • 直声:正直的名声。
  • 藏藁:藏匿的草本书籍,意指真理或文献。
  • 谏疏:劝谏的书信,古时用来劝谏皇帝的文书。
  • 刘向: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其劝谏文著称。
  • 孤孙:孤独的孙子,指诗人的身份。
  • 滕民: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民族,象征耕作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其作品语言简练,情感深刻,常常带有对人事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在社会动荡与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刘克庄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赞美,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当下社会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刘克庄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化的珍视为核心,展现了他对古代士人的尊崇和对文献传承的关注。诗中的“俱事重华著直声”一句,表明了他对曾经盛世的怀念,而“百年藏藁未流行”则反映了对真理不被传播的无奈与忧虑。刘向的提及,强调了劝谏与直言的重要性,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尤为珍贵。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襄阳耆旧的描绘,展现了地方文化的延续,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遗忘与大臣名号的缺失,表现出一种历史的叹息。最后两句“孤孙白首荒家学,甘作滕民负耒耕”,更是将个人的悲剧与时代的沧桑紧密结合,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通过这些意象与情感的交织,诗歌揭示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俱事重华著直声:共同参与重华时期的事务,获得了正直的名声。
  2. 百年藏藁未流行:经过百年,许多真理仍未被人知晓。
  3. 世评谏疏如刘向:世间对劝谏的评价如同刘向的谏书。
  4. 公读遗书感乐生:我在阅读古人的遗书时,感到愉悦。
  5. 里有襄阳耆旧传:乡里有襄阳的老人传述旧事。
  6. 史无齐鲁大臣名:历史上没有齐鲁大臣的名声。
  7. 孤孙白首荒家学:我这孤独的孙子已白发苍苍,依旧在学习。
  8. 甘作滕民负耒耕:甘愿像滕民一样,耕作于荒芜的土地上。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重华”与“荒家”的对比,强调了历史的兴衰。
  • 典故:引用刘向的谏疏,增加了诗的文化厚度与历史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显示出浓厚的忧国忧民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华:象征着辉煌的历史时期。
  • 襄阳:代表着地方文化的传承。
  • 滕民:象征着耕作与艰苦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刘向”是何时的文学家?

    • A. 西汉
    • B. 东汉
    • C. 唐代
    • D. 宋代
  2. “孤孙白首荒家学”中“白首”指的是:

    • A. 年轻
    • B. 白发
    • C. 成功
    • D. 忧伤

答案:

  1. A. 西汉
  2. B. 白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在意象上都表现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