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九日席上赋 其一》

时间: 2025-01-11 01:37:48

野荼蘼发雪堆墙,草牡丹开月照梁。

世眼都随人毁誉,不知底处是真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月十九日席上赋 其一
野荼蘼发雪堆墙,
草牡丹开月照梁。
世眼都随人毁誉,
不知底处是真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二月的春天,野生的荼蘼花在雪堆上盛开,草地上的牡丹在月光下绽放。世人只关注他人的评价与诽谤,却不知道在这些表象之下,真正的美好却是存在的。

注释:

  • 荼蘼:一种春天开花的植物,花色白或淡紫,常用来象征春天的来临。
  • 雪堆墙:指雪积在墙面的情景,突出春天与冬天的交替。
  • 草牡丹:指生长在草地上的牡丹,象征春天的繁荣。
  • 月照梁:月光照在屋梁上,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夜晚氛围。
  • 世眼:指人们的眼光。
  • 毁誉:指毁谤和赞誉,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往往是片面的。

典故解析:

“荼蘼”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草牡丹”则强调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命的力量。此外,诗中提到的“世眼”可以引申为对社会浮华与虚妄的批判,强调人们对真善美的忽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彦升,号秋水,宋代诗人,以擅长诗词和散文见长,作品多以自然、人生哲理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二月,正值春天,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复苏与生命的气息,同时也观察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忽视,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对真善美的渴望和对世俗评价的反思。

诗歌鉴赏:

《二月十九日席上赋 其一》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荼蘼花与草牡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诗人在描写中渗透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尤其是在“野荼蘼发雪堆墙,草牡丹开月照梁”这两句中,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天的美丽,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氛围。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转向了对人性与社会的反思。诗人指出,世人常常随波逐流,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而忽视了内心真正的感受,这种“毁誉”无疑是对真实美好的误解与错失。整首诗在自然的美与人性的虚伪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野荼蘼发雪堆墙”:描绘了野生荼蘼花在雪堆上的开放,展现了春天的到来。
    • “草牡丹开月照梁”:草地上的牡丹在月光下绽放,象征着自然的美丽。
    • “世眼都随人毁誉”:人们的评价往往随风而动。
    • “不知底处是真香”:真正的美好常常被忽略,强调了内心感受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

    • 对比:自然之美与人心浮躁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世眼似乎有意识地随人而动,赋予了抽象概念以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性缺陷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真实的感受,而非他人的评价。诗中透露出一种对真善美的向往,具有启发性和哲理性。

意象分析:

  • 荼蘼: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复苏。
  • 牡丹:象征繁荣与美丽。
  • :象征冬天的结束与春天的希望。
  • :象征宁静和清幽,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荼蘼”花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夏天
    D. 秋天

  2. 诗中“世眼都随人毁誉”意指什么? A. 人们关注他人的评价
    B. 人们只看自然美
    C. 人们不在意他人
    D. 人们常常赞美自然

  3. 下列哪一句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A. “草牡丹开月照梁”
    B. “世眼都随人毁誉”
    C. “不知底处是真香”
    D. “野荼蘼发雪堆墙”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春宵》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魏了翁的自然描绘与李白的豪放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前者细腻而柔和,后者则奔放而激昂。两者都反映了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