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当年匣剑授彬时,都在将军颐指麾。
谁者纷纷容易取,高皇约束变更为。
白话文翻译
当年我把剑交给彬的时候,都是在将军的指挥下进行的。
谁能轻易夺取这个权力呢,高皇的约束已经发生了变化。
注释
字词注释:
- 匣剑: 剑的匣子,指代剑,象征权力和责任。
- 授: 交给,传授。
- 彬: 这里指代某位有才华的人,可能是安同知。
- 颐指麾: 指挥、号令的意思,形容将军的威严和权威。
- 纷纷: 形容众多、复杂的样子。
- 高皇: 指代高祖或者开国皇帝,这里暗指权力的更迭。
- 约束: 限制、规范。
典故解析:
- 匣剑: 从古代的剑器文化中引申出权力与责任的象征。剑不仅是武器,也是权力的象征。
- 高皇: 这可能指代汉高祖刘邦,暗示历史的变迁与权力的约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字子华,号静庵,南宋时期的诗人,官至知州。其诗风格清新,善于描绘人情世态,常以历史典故为基础,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送安同知赴阙五首》是魏了翁在送别友人安同知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此时宋代正处于朝廷权力斗争的时期,诗中蕴含对权力和责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开头通过“匣剑”和“授彬”描绘了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场景,诗人以一个回忆的口吻,带我们走入了一个将军指挥、英勇奋战的时代。这里的“匣剑”不仅是物理上的武器,更是权力的象征,代表着责任与使命。接下来的“都在将军颐指麾”则展示了将军的权威,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历史伟人的敬仰与对权力的思考。
“谁者纷纷容易取”一句,似乎在质疑历史中的权力更迭,那些在权力面前争斗的人,最终能否如愿以偿,反映出对世事的无奈和复杂。最后一句“高皇约束变更为”则总结了历史的无常和权力的流动,暗示着即使是高皇所设的约束,也难以抵挡历史的变迁。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蕴含了深刻的历史观和人生哲理,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情感真挚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当年匣剑授彬时: 回忆往昔,诗人曾将剑(权力)交给彬,暗喻责任的传承。
- 都在将军颐指麾: 描述将军的威严,强调权力的中心在于将军的指挥。
- 谁者纷纷容易取: 质疑权力争夺的复杂性,暗示获得权力并非易事。
- 高皇约束变更为: 反映历史的变迁,权力的约束也在不断改变。
修辞手法:
- 比喻: “匣剑”比喻权力与责任。
- 对仗: 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 象征: 剑作为权力和责任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历史的变迁与权力的流动,反映出诗人对权力争夺的复杂性和对责任的思考,情感深邃,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匣剑: 权力与责任的象征。
- 将军: 权威与指挥的象征。
- 高皇: 历史的代表,暗示权力的合法性和约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匣剑”象征什么?
- A. 武器
- B. 权力和责任
- C. 财富
- D. 文采
-
“颐指麾”指的是谁?
- A. 诗人
- B. 将军
- C. 安同知
- D. 高皇
-
诗中提到的“高皇”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唐太宗
- B. 汉高祖
- C. 宋太祖
- D. 明太祖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例如,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历史变迁对人的影响,但更侧重于国破家亡的悲伤。魏了翁则更关注于权力与责任的内在联系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魏了翁诗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