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殿丞南州新咏》

时间: 2025-01-27 03:48:14

宝坊高阁遍凭栏,曾是芳辰得未閒。

日上天容低接海,风轻湖底倒摇山。

夜深佛火寒星外,春过人烟暗树间。

无意孤吟采幽致,异时行橐断空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陈殿丞南州新咏 蔡襄 〔宋代〕 宝坊高阁遍凭栏,曾是芳辰得未閒。 日上天容低接海,风轻湖底倒摇山。 夜深佛火寒星外,春过人烟暗树间。 无意孤吟采幽致,异时行橐断空还。

白话文翻译:

在华丽的寺庙高阁上,我多次倚栏远望,曾经在美好的时光里,我从未闲暇。 太阳升起,天空与海面相接,显得低垂;微风轻拂,湖底的倒影摇动着山峦。 夜深了,佛灯在寒冷的星光之外闪烁,春天过去,人烟在昏暗的树丛中隐约可见。 我无意中孤独地吟咏,捕捉到深邃的意境,将来行囊空空地返回。

注释:

字词注释:

  • 宝坊:指寺庙。
  • 高阁:高大的楼阁。
  • 凭栏:倚靠栏杆。
  • 芳辰:美好的时光。
  • 得未閒:从未闲暇。
  • 天容:天空的景象。
  • 佛火:佛灯。
  • 行橐:行囊。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宝坊高阁”可能暗指佛教圣地,而“佛火寒星外”则可能象征着超脱世俗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诗风格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蔡襄在南州(今广东一带)游览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是蔡襄回应陈殿丞(具体姓名不详)的《南州新咏》而作。陈殿丞的原诗可能描绘了南州的新景象,蔡襄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表达了自己对南州风光的独特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南州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高阁、日上、风轻、夜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诗中“日上天容低接海”一句,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天空与海面的接近,给人以壮阔之感。而“风轻湖底倒摇山”则通过倒影的摇动,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夜深时的“佛火寒星外”和春过时的“人烟暗树间”,则分别营造了超脱和隐逸的氛围。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宝坊高阁遍凭栏:诗人多次在高大的寺庙楼阁上倚栏远望。
  2. 曾是芳辰得未閒:在美好的时光里,诗人从未闲暇。
  3. 日上天容低接海:太阳升起,天空与海面相接,显得低垂。
  4. 风轻湖底倒摇山:微风轻拂,湖底的倒影摇动着山峦。
  5. 夜深佛火寒星外:夜深了,佛灯在寒冷的星光之外闪烁。
  6. 春过人烟暗树间:春天过去,人烟在昏暗的树丛中隐约可见。
  7. 无意孤吟采幽致:诗人无意中孤独地吟咏,捕捉到深邃的意境。
  8. 异时行橐断空还:将来行囊空空地返回。

修辞手法:

  • 夸张:“日上天容低接海”夸张地表现了天空与海面的接近。
  • 拟人:“风轻湖底倒摇山”将风拟人化,赋予其摇动山峦的能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日上”对“风轻”,“佛火”对“人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通过描绘南州的自然风光,诗人传达了一种宁静、深远和超脱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坊高阁:寺庙的高大楼阁,象征着超脱和宁静。
  • 日上:太阳升起,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 风轻:微风轻拂,象征着宁静和舒适。
  • 佛火:佛灯,象征着超脱和宁静。
  • 人烟:人烟,象征着世俗和喧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日上天容低接海”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夸张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A

  2. 诗中“风轻湖底倒摇山”一句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山峦摇动 B. 湖底倒影摇动 C. 风轻拂过山峦 答案:B

  3. 诗中“夜深佛火寒星外”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超脱世俗 B. 宁静舒适 C. 孤独寂寞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 黄庭坚《登快阁》:描绘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蔡襄此诗与苏轼的《题西林壁》相比,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而蔡襄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蔡襄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