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辛丑立秋日闻梅畹华兰芳逝世北京,赋此志哀》

时间: 2025-01-27 03:51:44

嫣红姹紫纷开落。

惊梦情如昨。

倩魂长恋牡丹亭。

剩向妖娆银幕啭春莺。

眼神秋水乔梳掠。

眉样春山学。

欣将绝艺广传人。

风义梅边万古定常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嫣红姹紫纷开落。惊梦情如昨。倩魂长恋牡丹亭。剩向妖娆银幕啭春莺。眼神秋水乔梳掠。眉样春山学。欣将绝艺广传人。风义梅边万古定常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盛开的花朵,红的和紫的都纷纷凋落,让人感到梦中情景如同昨日。美丽的灵魂依旧恋恋不舍牡丹亭,仿佛仍在银幕上翩翩起舞的春莺。她的眼神如秋水般清澈,眉形如春山般秀美。她欣然将绝世的技艺传给后人,风义在梅花旁边永远保持着常新的面貌。

注释:

  • 嫣红姹紫:形容花朵的颜色,嫣红为红色,姹紫为紫色。
  • 惊梦情如昨:梦中的情景让人觉得依然如昨,表达了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
  • 倩魂:美丽的灵魂。
  • 牡丹亭:指的是《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著名戏剧,代表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 妖娆:形容女子的美丽和妩媚。
  • 银幕:指戏剧或电影的舞台。
  • 秋水:比喻清澈的眼神。
  • 风义:指风骨和气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龙榆生(1897-1986),字静庵,号穷庐,江苏吴县人。著名的现代诗人、翻译家和学者。其诗风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擅长运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达对人生、自然、传统文化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辛丑年(2021年),是为了悼念梅畹华兰芳的逝世而作。梅畹华兰芳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诗中通过对花卉和春莺的描绘,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逝去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对逝去之美的追忆与缅怀。开篇的“嫣红姹紫纷开落”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花海图景,与后文的凋零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美好的短暂。诗人通过“惊梦情如昨”的感叹,传达出一种对往昔美好的眷恋之情。

接下来的“倩魂长恋牡丹亭”,将情感升华至对艺术和美的永恒追求,牡丹亭作为经典之作,象征着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剩向妖娆银幕啭春莺”,则展现了对表演艺术的热爱,仿佛即便在逝去中,仍旧留存着那份动人的旋律。

在描述眼神与眉形时,诗人运用“秋水”和“春山”的比喻,突出女性的清丽和灵动,宛如自然界的美好。最后一句“风义梅边万古定常新”,不仅表达了对梅畹华兰芳作品的传承期许,也在提醒人们珍惜与传承优秀的文化与艺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嫣红姹紫纷开落:描绘了花朵的绚丽与凋零,营造出一种美丽而又悲伤的氛围。
  2. 惊梦情如昨: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似乎那些美好时光依然历历在目。
  3. 倩魂长恋牡丹亭:美丽的灵魂始终留恋于经典之美,象征着对传统艺术的依恋。
  4. 剩向妖娆银幕啭春莺:将艺术与自然结合,展现出舞台上的美丽与活力。
  5. 眼神秋水乔梳掠:美丽的眼神如秋水般清澈,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
  6. 眉样春山学:眉形如春山般秀丽,寓意着自然的和谐美。
  7. 欣将绝艺广传人:表达了传承绝世技艺的愿望,强调艺术的延续性。
  8. 风义梅边万古定常新:将风骨与梅花联系在一起,寓意着永恒的艺术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眼神秋水”、“眉样春山”,通过自然景物比喻描绘人物美丽特征。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 拟人:将“倩魂”赋予情感,使得诗歌更具人性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的追忆和对艺术的崇敬,表达了对先贤艺术家的怀念与敬仰,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与美好情感的珍视。诗人寄托了对未来艺术传承的美好期望,传达出一种悲美交融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朵:象征着美丽与青春,亦代表着生命的短暂。
  • 牡丹亭:象征着爱情与艺术的永恒。
  • 银幕:代表着戏剧与表演艺术,体现了文化传承的载体。
  • 秋水春山:象征着自然的清新与秀丽,表现出诗中人物的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牡丹亭”指代什么? A. 一种花 B. 一部经典戏剧 C. 一种建筑 D. 一位艺术家

  2. “嫣红姹紫纷开落”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A. 高兴 B. 伤感 C. 生气 D. 忧虑

  3. 诗中提到的“倩魂”指代什么? A. 一位艺术家 B. 一位神话人物 C. 一种情感 D. 一种美丽的形象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较,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但龙榆生的诗更侧重于对艺术的敬仰和传承,而李清照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柔软。两者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文化气质。

参考资料:

  • 《现代诗人龙榆生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现代诗歌流派及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