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少年(陇首山)》

时间: 2025-01-11 10:49:20

陇云溶泄,陇山峻秀,陇泉呜咽。

行人暂驻马,已不胜愁绝。

上陇首、凝眸天四阔。

更一声、寒雁凄切。

征书待寄远,有知心明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少年(陇首山)
作者: 万俟咏 〔宋代〕

陇云溶泄,陇山峻秀,陇泉呜咽。
行人暂驻马,已不胜愁绝。
上陇首凝眸天四阔。
更一声寒雁凄切。
征书待寄远,有知心明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陇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愁苦。云雾在陇山间流动,山势高峻秀美,泉水发出哽咽的声音。旅人暂时停下马,心中的愁苦已难以承受。站在陇首,凝视四周的天空,一片辽阔。耳边又传来一声寒雁的哀鸣。想要寄出思念的书信,却只有明月知晓我的心情。

注释:

  • 陇云:指陇山的云雾,形容自然景色。
  • 溶泄:流动、散发,形容云雾的状态。
  • 峻秀:高峻而秀美,形容山的特征。
  • 呜咽:形容泉水发出的声音,带有悲伤的感情色彩。
  • 愁绝:形容愁苦到了极点,无法承受。
  • 凝眸:凝视,注视。
  • 寒雁:指秋冬季节迁徙的雁,象征孤独与哀伤。
  • 征书:指寄信,表达思念之情。
  • 知心明月:明月懂得诗人的心情,象征无言的倾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万俟咏,字景初,号天涯,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历陇山之时,受到自然景色的激发,同时也寄托了对故友的思念与无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忆少年(陇首山)》以陇山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思念。开篇以“陇云溶泄,陇山峻秀,陇泉呜咽”描绘出陇山的壮丽与幽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沉重的氛围。接下来的“行人暂驻马,已不胜愁绝”则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展示了诗人因旅途而生的愁苦。

在“上陇首凝眸天四阔”一句中,诗人通过凝视辽阔的天空,表达了对未来的茫然与对过往的缅怀。而“更一声寒雁凄切”则通过寒雁的哀鸣,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最后一句“征书待寄远,有知心明月”以明月作为知己,传达出一种无言的倾诉与寄托,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整首诗不仅描写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也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又有对现实时光流逝的无奈,展现了宋代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陇云溶泄:描绘陇山的云雾在流动,营造出一种神秘的自然氛围。
  2. 陇山峻秀:突出陇山的高峻与秀美,体现出自然的壮丽。
  3. 陇泉呜咽:泉水的声音如同人在呜咽,赋予泉水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伤气氛。
  4. 行人暂驻马:旅人在此停下脚步,暗示旅途的疲惫与思索。
  5. 已不胜愁绝:表达了旅人内心深重的愁苦,情感愈加浓烈。
  6. 上陇首凝眸天四阔:通过凝视辽阔的天空,表达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往的怀念。
  7. 更一声寒雁凄切:寒雁的哀鸣象征孤独与思念,进一步渲染了情感。
  8. 征书待寄远:想要寄出思念的书信,暗示对远方人的思念。
  9. 有知心明月:明月作为知己,象征着无言的倾诉与深厚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陇泉呜咽”,将泉水比作人的呜咽,赋予自然以情感。
  • 拟人:如“寒雁凄切”,使寒雁具有人类的情感,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诗中各句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既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又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和惆怅。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展现了宋代诗人的情感深邃与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陇云: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无常。
  • 峻秀的陇山:代表着美好而遥不可及的事物。
  • 呜咽的泉水:传达出一种忧伤的情感。
  • 寒雁:象征孤独与思念。
  • 明月:代表知己与寄托心情的对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陇山峻秀”表现了什么样的自然特点? A. 高峻与秀美
    B. 平坦与宽广
    C. 荒凉与萧条

  2. 诗人心中“愁绝”的原因是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逝去时光与友人的思念
    C. 对未来的期待

  3. “征书待寄远”中,诗人希望寄给谁? A. 自己
    B. 明月
    C. 远方的友人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背景是夜晚的寂静,情感更为直接。
  • 《月夜忆舍弟》: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情感同样深切。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