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时间: 2025-01-26 00:30:42

浮世如何,问花何事花无语。

夜来风雨。

已送韶华暮。

念此堪惊,得失休思虑。

从今去。

醉乡深处。

莫管流年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浮世如何,问花何事花无语。
夜来风雨。已送韶华暮。
念此堪惊,得失休思虑。
从今去。醉乡深处。
莫管流年度。

白话文翻译:

浮世怎么了?问花有什么事情,却花无言以对。
昨夜的风雨,已经送走了美好的时光。
想到这些事情令人惊讶,得失之间无须再去思虑。
从今往后,去往醉乡的深处。
不必再去管流年的变迁。

注释:

  • 浮世:指世俗生活或现实世界。
  • 韶华:指美好的时光,青春年华。
  • 得失:指得到与失去的事情。
  • 醉乡:指沉醉于梦境或美好事物的地方。
  • 流年: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韶华”常用来形容美好的青春和时光,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抡(约975年-约1030年),字仲明,号逸庵,南宋诗人,擅长词作。他的词风清新脱俗,语言简练,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点绛唇》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与人们内心矛盾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点绛唇》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词作,诗人通过对“浮世”与“韶华”的思考,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以“浮世如何,问花何事花无语”引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世俗喧嚣的无奈与反思。花的沉默象征着对人生的无言,而夜来的风雨则是流逝的时光的隐喻,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在“念此堪惊,得失休思虑”中,诗人意识到人生中的得与失并不值得过于纠结,反而要学会放下,选择一种更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最后的“从今去。醉乡深处。莫管流年度”更是将这种态度推向极致,鼓励人们走向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忘却时间的流逝与世俗的纷扰。

整首词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折射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浮世如何,问花何事花无语:在纷繁的世俗生活中,诗人询问花儿的心事,花却无言以对,象征着人生的迷茫与无奈。
  • 夜来风雨。已送韶华暮:昨夜的风雨已经带走了美好的时光,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念此堪惊,得失休思虑:想到这些事实令人震惊,得失之间无需再去思虑,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 从今去。醉乡深处:决定从今往后去寻求内心的安宁与快乐。
  • 莫管流年度:不再去计较时间的流逝,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花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色彩。
  • 对仗:诗中“得失”、“流年”形成对比,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
  • 象征:花、风雨等意象,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一种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鼓励人们在纷扰的浮世中寻求内心的安宁,珍惜当下的美好,不必过于执着于时间的流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美好与青春,亦可代表无声的感叹。
  • 风雨:象征人生的波折与时间的流逝。
  • 醉乡:象征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追求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浮世”指的是什么?

    • A. 梦境
    • B. 世俗生活
    • C. 遥远的未来
    • D. 过去的时光
  2. “已送韶华暮”中的“韶华”意指?

    • A. 青春年华
    • B. 美好的景色
    • C. 失去的时间
    • D. 未来的希望
  3. 诗中提到的“醉乡”最能代表什么?

    • A. 真实的生活
    • B. 追求内心的快乐
    • C. 纷扰的世俗
    • D. 过去的回忆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通过对比张抡的《点绛唇》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可以看到两位作者在对待时间与人生的态度上的不同。李清照在《如梦令》中更多地表现出对过去美好的怀念和对失去的哀伤,而张抡则以更为洒脱的态度面对时光的流逝,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智慧。两首诗虽然都涉及到时间的主题,但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展现了不同女性在各自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情感。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