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阮郎归
作者: 张抡 〔宋代〕
炎天何处可登临。
须于物外寻。
松风涧水杂清音。
空山如弄琴。
宜散发,称披襟。
都无烦暑侵。
莫将城市比山林。
山林兴味深。
白话文翻译:
在这炎热的夏天,哪里可以登高望远呢?
只需在自然之外寻找。
松树的风声和山涧的水声交织成清雅的乐音。
空旷的山谷就像在弹奏琴曲。
最适合散开头发,舒展衣襟。
在这里根本没有烦热的侵扰。
不要把城市与山林相提并论,
山林的趣味更为深远。
注释:
- 炎天:炎热的夏天。
- 登临:登高望远、游览。
- 物外:指大自然、世俗之外。
- 松风:松树的风声。
- 涧水:山涧的流水。
- 清音:清脆的音乐声。
- 空山:空旷的山野。
- 弄琴:形容山谷的悠然与清幽。
- 宜:适合、应当。
- 散发:放下头发。
- 披襟:舒展衣襟。
- 侵:侵扰、侵袭。
- 兴味:趣味、情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抡,字子贞,号墨庵,南宋时期的词人,以其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词风而闻名。他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的时代,常常借助诗词抒发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阮郎归》创作于盛夏之际,诗人感受到酷暑的压迫,渴望回到自然中寻找清凉与宁静。此诗不仅表达了对山林的热爱,也反映了对城市喧嚣的厌倦。
诗歌鉴赏:
《阮郎归》是一首描绘自然美与人生态度的词作。全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清新山林的向往,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无奈与厌倦。开篇“炎天何处可登临”,直接引入主题,表现出对炎热夏日的无奈。而接着的“须于物外寻”,则暗示诗人对自然的渴望与追求。
接下来的“松风涧水杂清音”,描绘出一种和谐美好的自然景象,松树的风声和山涧的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悦耳的乐曲,营造出一种宁静、舒适的氛围。“空山如弄琴”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象,空旷的山谷仿佛在弹奏着自然的音律,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感。
最后几句“莫将城市比山林,山林兴味深”不仅是对城市生活的批判,更是对山林深刻情趣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整首词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炎天何处可登临:表达在炎热的夏天,诗人渴望寻找一个理想的观景地。
- 须于物外寻:提示读者,理想的去处在于自然界之外。
- 松风涧水杂清音:描绘自然中松树和流水的声音交织,形成动听的旋律。
- 空山如弄琴:将空旷的山谷比作弹琴,形象地展现出自然的静谧。
- 宜散发,称披襟:提倡放下束缚,放松自己,与自然亲密接触。
- 都无烦暑侵:强调在这里没有城市的烦躁与酷热。
- 莫将城市比山林:告诫人们不要把城市的喧嚣与山林的宁静相提并论。
- 山林兴味深:总结山林的深厚趣味,暗示自然之美的无穷魅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空山如弄琴”,将山谷比作琴,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词结构严谨,句式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的声音、山林的情趣等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主题思想:
这首词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城市生活的反思,强调自然景色所带来的宁静与愉悦,表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炎天:象征着城市生活的压迫与烦恼。
- 松风、涧水:代表大自然的声音,传递出一种和谐与安宁。
- 空山:象征着理想的居所,体现了诗人对逃离尘世的渴望。
- 披襟、散发:象征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的亲密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阮郎归”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自然意象包括哪些?
A. 河流和花朵
B. 松风和涧水
C. 山河与城市 -
诗人对城市生活的态度是?
A. 热爱
B. 厌倦
C. 忽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问答》:同样描绘自然与人心的和谐,强调田园生活的平静。
- 杜甫的《登高》:尽管也是登高望远,但情感更趋于忧愁与沉重,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存在明显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