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靡靡
作者: 王令 〔宋代〕
源源世俗尚依违,靡靡风流日正微。
吾病未能终是是,人言何似喜非非。
况当天下难能地,欲拨憸人未发机。
要格君心是知术,不然应合买山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俗风气的思考,作者感慨世间的行为和风气总是模糊不清,随着日子渐渐变得微弱。诗人感到自己内心的病痛难以解除,旁人的议论又使他感到复杂,似是欢喜却又非但欢喜。面对世道的艰难,想要改变那些阴险之人却始终没有办法。若想要打动君主的心,就必须掌握其中的技巧,否则只能选择隐退山林,过上隐居的生活。
注释:
字词注释:
- 靡靡:形容风流、柔弱的样子,常带有消沉的意味。
- 是是非非:指的是对与错、对与错的模糊不清。
- 憸人:指阴险狡诈的人。
- 格君心:指迎合或打动君主的心意。
典故解析:
- “买山归”:隐喻归隐山林,表达对仕途无望、选择隐居生活的态度。这种隐退的选择在古代文人中较为常见,体现了对政治失望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字仲明,号止庵,宋代诗人,因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受到推崇。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常以直白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的一个特定时期,社会上盛行的风气与个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碰撞,诗人对世俗的沉浮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愤懑,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诗歌鉴赏:
《靡靡》是一首充满对世俗风气反思的诗作,诗中用“靡靡”二字开篇,立刻营造了一种柔弱、颓废的氛围,仿佛在宣告一种失落的情感。整首诗借用个人的病痛和外界的议论,描绘出人与社会之间的错位感。诗人用“吾病未能终是是”来表达内心的困惑与挣扎,似乎在质疑周围人对他选择的理解。
在诗的后面,诗人对社会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改变那些阴险之人是多么的无力。他的情感在此处达到了高潮,表现出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愤懑。最后,诗人以“要格君心是知术”收尾,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艺术上采取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世俗风气的反思和对个体命运的探讨,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给人以启示。诗人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意象层层递进,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和个人的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源源世俗尚依违:世俗的风气不断变化,似乎难以捉摸。
- 靡靡风流日正微:柔弱的风流之气在日渐衰微,反映了人情的冷淡。
- 吾病未能终是是:我内心的痛苦仍未能得到解脱,感到无奈。
- 人言何似喜非非:他人的话语让我感到似喜非喜,复杂的情感交织。
- 况当天下难能地:面对当今社会的困难与混乱,感到更加无力。
- 欲拨憸人未发机:想要改变那些阴险狡诈的人,却始终没有机会。
- 要格君心是知术:想要迎合君主的心意,就必须掌握其中的技巧。
- 不然应合买山归:否则只能选择隐退,过上隐居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世俗风气比作“靡靡”,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的句式工整,形成了对比与呼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的深刻反思与个人内心的无奈,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阴暗面的批判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靡靡:象征着沉浮的世俗风气。
- 病:隐喻内心的困扰与痛苦。
- 君心:代表权力与统治者的心意。
- 山:象征隐居、逃避世俗的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靡靡”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兴奋
- B. 颓废
- C. 快乐
-
诗中提到的“憸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 A. 正直的人
- B. 阴险狡诈的人
- C. 忍辱负重的人
-
诗人最后提到的“合买山归”意指?
- A. 继续仕途
- B. 隐退山林
- C. 追求财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令的《靡靡》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涉及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王令更强调对世俗风气的反思,而李白则表现了豪放的个性与对饮酒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王令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