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其十八 中秋,次其年韵》
时间: 2025-01-27 04:03: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分佳夕,怪轻云薄雾朦朦凉月。一片啼螀生破壁,徙倚寸心如结。天柱峰头,庾公楼上,应有蟾蜍出。自伤孤影,萧萧偏照华发。谁令万方频惊,六鳌徒立,恍惚烟霆掣。青炽旗亭歌吹冷,顿砌九逵冰雪。布幕低张,浊醪细酌,试把霜螯裂。尧阶蓂荚,有无开落丹阙。
白话文翻译
在这秋分的美好夜晚,薄薄的云雾笼罩着清凉的月亮。墙角传来一声声蟋蟀的啼叫,我在心中徘徊,如同心结一般。天柱峰的顶端,庾公楼上,应该有蟾蜍在出没。我独自感伤,孤影在萧萧的月光下映照着我的白发。是谁让万方都频频惊动,六鳌徒立在那儿,恍惚中似乎有烟霆掣动。青炽的旗亭歌声冷清,顿时仿佛化成了冰雪。帐幕低垂,浊酒细酌,我试着撕开霜螯。尧阶的蓂荚,似乎在丹阙上有或无地开落。
注释
- 佳夕:美好的夜晚。
- 啼螀:蟋蟀的叫声。
- 寸心如结:心中郁结的情感。
- 天柱峰:指高山,象征着高远。
- 庾公楼:庾信的楼,庾信是南朝文学家。
- 孤影:孤独的身影。
- 华发:白发。
- 六鳌:指东海的六个神龟,象征高大。
- 烟霆:云烟和雷霆,形容景象的迷离。
- 青炽:形容颜色鲜艳。
- 浊醪:指浑浊的酒。
- 霜螯:霜冻的蟹钳,暗示寒冷的季节。
- 尧阶蓂荚:指尧帝的台阶上生长的蓂荚植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清标,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中秋时节,正值秋分,诗人在这个象征团圆的节日里,感受到孤独与思念,借月色和蟋蟀的声音表达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念奴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美丽与孤独。诗的开篇以“秋分佳夕”引入,描绘出一个清凉的夜晚,薄雾轻云笼罩着明月,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随着诗句的推进,蟋蟀的啼叫声响起,诗人由此引发了对孤独的感慨,心中如同结了一般。接下来的描写中,天柱峰和庾公楼的意象传递出一种高远与渊博的文化底蕴,而独自一人的思绪则让人感到深深的惆怅。
“谁令万方频惊”一句,诗人质问世间为什么会如此动荡,似乎在表达对外界纷扰的无奈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随后,诗人描绘了青炽的歌声和冰雪般的冷清,暗示了自己内心的寒冷与孤独。最后的“布幕低张,浊醪细酌”则是对人生无常和孤独饮酒的写照,整个诗篇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深刻揭示了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中秋的美好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分佳夕,怪轻云薄雾朦朦凉月。:描写了中秋夜的清凉与朦胧的氛围。
- 一片啼螀生破壁,徙倚寸心如结。:蟋蟀的叫声引发了诗人心中的思绪,感受到内心的郁结。
- 天柱峰头,庾公楼上,应有蟾蜍出。:高远的山峰和楼阁,暗示诗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 自伤孤影,萧萧偏照华发。:感叹自己的孤独与岁月的流逝。
- 谁令万方频惊,六鳌徒立,恍惚烟霆掣。:对外界动荡的感慨与对静谧的向往。
- 青炽旗亭歌吹冷,顿砌九逵冰雪。:描绘歌声的冷清,暗示内心的孤独。
- 布幕低张,浊醪细酌,试把霜螯裂。:低垂的帐幕下,独自饮酒,暗示生活的无奈与孤独。
- 尧阶蓂荚,有无开落丹阙。: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沧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寸心如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对仗:如“青炽旗亭歌吹冷,顿砌九逵冰雪”,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排比的手法,强调孤独与思考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中秋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世间孤独与动荡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
- 蟋蟀:代表孤独与内心的声音。
- 高山和楼阁:象征理想与追求。
- 酒:反映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啼螀”指的是什么?
- A) 蟋蟀
- B) 青蛙
- C) 鸟
- D) 虫
-
“布幕低张”中“布幕”指的是什么?
- A) 帐篷
- B) 诗人心情
- C) 自然景象
- D) 酒席
-
诗中提到的“六鳌”象征什么?
- A) 高远
- B) 动荡
- C) 孤独
- D) 理想
答案
- A) 蟋蟀
- A) 帐篷
- B) 动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描写了中秋夜的月亮,但更侧重对团圆的思考。
- 李白《静夜思》:更强调思乡之情,情感更加直接。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尽管主题相似,但不同诗人对情感的表现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