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潜岳
马戴 〔唐代〕
塞上征兵久,淮南赋敛多。
抱琴方此去,为县欲如何?
潜岳积苍翠,皖溪生素波。
真君松庙近,公退为谁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征兵和赋税的感慨,描述了他在潜岳山上所见的自然景色,并流露出对归乡的思考。诗的开头提到征兵的困扰在边塞持续已久,而淮南的赋税也让人感到沉重。抱着琴离开这里,心中不禁思索,前往县城又有何意义?潜岳巍峨的翠绿,皖溪清澈的波涛,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真君松庙就在附近,诗人想知道,这一切又是为了谁而存在?
注释:
- 塞上:边境地区,通常指北方边塞。
- 征兵:征召士兵,通常与战争有关。
- 赋敛:征收税赋。
- 抱琴:携带乐器,暗示诗人有文人气质。
- 潜岳:指潜岳山,风景秀丽的地方。
- 苍翠:形容青翠的山色。
- 皖溪:指安徽的溪流,清澈见底。
- 真君:道教神灵,真君松庙是供奉真君的庙宇。
- 公退:指朝廷的官员退位或归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戴,唐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朝时期,是诗人游历潜岳时的所感所思。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征兵和赋税的困扰,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过潜岳》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在边塞的征兵和赋税中感受到生活的重压,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惆怅。前四句通过对边塞征兵的描绘,展现了战争带来的苦痛与负担,抒发了对家国的忧虑。而后四句则转向对自然的描绘,潜岳的苍翠和皖溪的波光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美好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是对现实的沉重反思,后半部分则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心灵的寄托。诗人以“抱琴”作为自我定位,展现了他对文人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对社会纷扰的逃避。最后一句“公退为谁过”,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既是对自己处境的疑问,也是对社会责任的反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塞上征兵久:边塞的征兵已经很久,暗示战争的持续。
- 淮南赋敛多:淮南的赋税征收繁重,体现经济负担。
- 抱琴方此去:诗人携琴出行,象征着文化与艺术的追求。
- 为县欲如何:对去县城的意义产生疑问,流露出迷茫。
- 潜岳积苍翠:潜岳的青翠积聚,描绘出自然的美丽。
- 皖溪生素波:皖溪的波光清澈,增添了诗的意境。
- 真君松庙近:提到附近的庙宇,暗示宗教信仰的存在。
- 公退为谁过:质疑归隐的意义,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征兵久”和“赋敛多”,形成了对比。
- 意象:潜岳与皖溪构成自然的意象,与现实的困扰形成对比。
- 提问:通过“欲如何”和“为谁过”表达内心的疑惑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对自然宁静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苍翠:象征着生命力与希望。
- 素波:代表着宁静与纯洁。
- 松庙:体现了文化与信仰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塞上”指的是哪里?
- A. 南方
- B. 北方边塞
- C. 中部地区
-
诗人抱琴的意图是什么?
- A. 追求文人生活
- B. 参加征兵
- C. 经营商业
-
最后一句“公退为谁过”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归隐生活的疑惑
- B. 对征兵的赞美
-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过潜岳》与王维的《鹿柴》都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但王维更加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哲理,而马戴则结合了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形成了独特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