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

时间: 2025-01-11 04:55:22

忆在儿童闻混融,江湖老矣再能逢。

潮音遁伏门间虎,神骨峥嵘霜后松。

粥饭暂应随愿力,井舂终可听吾从。

萧滩滩上风帆发,引领白云何处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怀 赵蕃 〔宋代〕

忆在儿童闻混融,江湖老矣再能逢。 潮音遁伏门间虎,神骨峥嵘霜后松。 粥饭暂应随愿力,井舂终可听吾从。 萧滩滩上风帆发,引领白云何处峰。

白话文翻译:

回忆起儿时听到的混融之音,如今江湖老去,再次能够相遇。 潮水的声音如同潜伏在门间的猛虎,神骨般的松树在霜后更显峥嵘。 暂且随着愿力吃粥饭,井边的舂米声最终也能听从我心。 在萧滩滩上,风帆启航,引领着白云飘向何处的山峰。

注释:

  • 混融:指和谐融洽的声音或氛围。
  • 潮音:潮水的声音。
  • 遁伏:隐藏,潜伏。
  • 神骨:形容松树的坚韧不拔。
  •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比喻松树的挺拔。
  • 愿力:佛教术语,指愿望的力量。
  • 井舂:井边的舂米声。
  • 萧滩: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引领:引导,带领。

诗词背景: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悟。这首《感怀》可能是诗人在晚年回忆往事,感慨时光流逝,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忆儿时的混融之音,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深情怀念。诗中“潮音遁伏门间虎,神骨峥嵘霜后松”一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潮水的声音被比喻为潜伏的猛虎,松树则被赋予了神骨般的坚韧,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后两句“粥饭暂应随愿力,井舂终可听吾从”,则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1. “忆在儿童闻混融,江湖老矣再能逢。”

    • 意思:回忆起儿时听到的和谐融洽的声音,如今江湖老去,再次能够相遇。
    • 用词:混融,形容声音和谐融洽。
    • 意象:儿童时期的记忆,江湖老去的感慨。
    • 情感: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2. “潮音遁伏门间虎,神骨峥嵘霜后松。”

    • 意思:潮水的声音如同潜伏在门间的猛虎,神骨般的松树在霜后更显峥嵘。
    • 用词:遁伏,形容隐藏潜伏;神骨,形容松树的坚韧。
    • 意象:潮水的声音,松树的坚韧。
    • 情感:对自然景物的敬畏和赞美。
  3. “粥饭暂应随愿力,井舂终可听吾从。”

    • 意思:暂且随着愿力吃粥饭,井边的舂米声最终也能听从我心。
    • 用词:愿力,佛教术语,指愿望的力量。
    • 意象:简单的生活,井边的舂米声。
    • 情感: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4. “萧滩滩上风帆发,引领白云何处峰。”

    • 意思:在萧滩滩上,风帆启航,引领着白云飘向何处的山峰。
    • 用词:引领,引导,带领。
    • 意象:风帆启航,白云飘向山峰。
    • 情感: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潮音遁伏门间虎”,将潮水的声音比喻为潜伏的猛虎。
  • 拟人:“神骨峥嵘霜后松”,赋予松树以人的特质,形容其坚韧不拔。
  • 对仗:“潮音遁伏门间虎,神骨峥嵘霜后松”,形成对仗,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儿时记忆的回忆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展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混融:和谐融洽的声音或氛围。
  • 潮音:潮水的声音,比喻为潜伏的猛虎。
  • 神骨:形容松树的坚韧不拔。
  •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比喻松树的挺拔。
  • 愿力:佛教术语,指愿望的力量。
  • 井舂:井边的舂米声。
  • 萧滩: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引领:引导,带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潮音遁伏门间虎”中的“遁伏”是什么意思? A. 隐藏 B. 出现 C. 消失

  2. 诗中“神骨峥嵘霜后松”中的“神骨”形容的是什么? A. 松树 B. 山峰 C. 石头

  3. 诗中“粥饭暂应随愿力”中的“愿力”是什么意思? A. 愿望的力量 B. 努力的力量 C. 自然的力量

  4. 诗中“萧滩滩上风帆发”中的“萧滩”是什么? A. 地名 B. 人名 C. 植物名

答案: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 杜甫《登高》:这首诗通过对登高所见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敬畏和赞美。

诗词对比:

  • 赵蕃《感怀》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首作品都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但赵蕃的诗更多地展现了自然景物的意象,而苏轼的词则更多地展现了梦境的描写。
  • 赵蕃《感怀》与杜甫《登高》:两首作品都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敬畏和赞美,但赵蕃的诗更多地展现了简单生活的满足,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登高所见景物的壮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苏轼词选》:收录了苏轼的词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词作风格和创作背景。
  • 《杜甫诗选》:收录了杜甫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作风格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