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邵陵途次得舍弟书,却寄并呈彭暄午》
时间: 2025-01-27 04:02: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月凄魂,湖波荡魄,残年万里归来。
三载征轮,团圞算是今才。
浮云便有看山兴,约同心,吊古荒台。
渺尘埃,钴鉧潭边,一片苍苔。
萍踪已分飘零惯,只长头弱弟,愁抱难开。
霜鬓无情,那堪镜里潜催。
秋风屡负连床约,促飞鸿急响凄哀。
悄裴徊,知否邮亭,一样羁怀。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月光下,魂魄凄凉,湖水荡漾令人心颤,残年归来的路途遥远。
三年的征程,算是今天才团圆。
浮云之上也引起了看山的兴致,约定同心,缅怀古老的荒台。
在渺小的尘埃中,钴鉧潭边满是苍苔。
漂泊的踪迹已经分开,飘零成习,只剩下年幼的弟弟,难以打开愁苦的怀抱。
霜白的鬓发无情,怎堪在镜中潜移默化地催促。
秋风屡次辜负了床头的约定,催促飞鸿发出急促的哀鸣。
我在悄然徘徊,知道吗,邮亭里也是一样的羁怀。
注释:
- 寒月凄魂:寒冷的月光让人感到凄凉,魂魄感到孤寂。
- 湖波荡魄:湖水的波动令人心神不宁,形容湖水的动荡。
- 残年万里归来:指岁月已晚,归家的路途遥远。
- 三载征轮:三年的征途,形容流离漂泊的生活。
- 浮云便有看山兴:浮云在空中飘动,使人产生了看山的兴致。
- 渺尘埃:微小的尘埃,暗示人生的渺小。
- 萍踪已分飘零惯:漂泊的生活已经习惯了分离和漂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恰,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感悟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旅途中,收到弟弟的书信,激发了他对亲情的思念与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诗歌鉴赏:
《高阳台 邵陵途次得舍弟书,却寄并呈彭暄午》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通过寒冷的月光与波荡的湖水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诗人以“残年万里归来”开篇,点明了归家的艰难与遥远。
在经历了三年的征途后,诗人终于得以团聚,但内心的复杂情感却让人感到沉重。浮云之上,诗人对山水的向往显得尤为强烈,似乎在寻找一丝慰藉。诗中的“苍苔”和“萍踪”则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与亲情的分离,表达了对亲人不在的无奈与愁苦。
随着秋风的到来,诗人再一次感受到失约与孤独,飞鸿的急促哀鸣更是让人心生惆怅。结尾的“邮亭”不仅是对远方亲人的寄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彰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月凄魂:以寒月开篇,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意境。
- 湖波荡魄:湖水的波动引发心中的不安。
- 三载征轮:回顾过去三年的征程,感慨时光的流逝。
- 浮云便有看山兴:浮云使人心生对自然的向往。
- 萍踪已分飘零惯:暗示漂泊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表现了对亲情的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萍踪”,用浮萍隐喻人生的漂泊。
- 拟人:如“秋风屡负”,赋予秋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月:象征孤独与凄凉。
- 湖波:表现内心的不安与波动。
- 苍苔:代表岁月的沉淀与无情。
- 飞鸿:象征远方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月”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安宁
- B. 凄凉
- C. 欢乐
-
“萍踪已分”意指什么?
- A. 生活安稳
- B. 漂泊与分离
- C. 团圆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其情感更加沉重和直接。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则侧重于对历史的感慨,情感表达方式与李恰的细腻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恰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