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

时间: 2025-01-27 03:57:32

门外即西山,山势莽回互。

门内尽奇石,石气积云雾。

遥青与近绿,朝暮各殊趣。

坐卧于其间,割然得奇悟。

谡谡松风来,天籁此中度。

据石看青山,遐情引烟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寿寺
潘曾莹 〔清代〕

门外即西山,山势莽回互。
门内尽奇石,石气积云雾。
遥青与近绿,朝暮各殊趣。
坐卧于其间,割然得奇悟。
谡谡松风来,天籁此中度。
据石看青山,遐情引烟素。

白话文翻译:

在门外便是西山,山势苍莽盘回交错。
在门内则是奇特的岩石,石间的气息聚集着云雾。
远处的青色与近处的绿色,朝夕之间各有不同的趣味。
在这样的环境中坐卧,恍然得到了奇妙的领悟。
松风轻轻吹来,这里传来了天籁之音。
倚着石头看青山,思绪飘渺似烟云。

注释:

  • :茫然、苍莽,形容山势的壮阔。
  • :交错、相互。
  • 奇石:指形状独特的岩石。
  • 石气:石头散发出的气息。
  • 遐情:远大的情思。
  • 谡谡:形容松风的声音清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曾莹,清代诗人,以其诗歌的自然描写和深邃哲理著称。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万寿寺》创作于潘曾莹游览万寿寺期间,受自然景色的启发,表达了对山水的赞美以及在自然中感悟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万寿寺》以其生动的自然描写与哲理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诗的前四句通过对西山和奇石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壮丽与神奇的自然景观。西山的“莽回互”给人以雄伟的感觉,奇石的“积云雾”则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观景,更是思考,在这奇妙环境中,坐卧之间,感悟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清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

后四句则从声音和意象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主题,松风的“谡谡”声和“天籁”的音乐感,传达出一种心灵的共鸣,仿佛自然在与人对话,启迪人们的智慧。通过“据石看青山”,诗人引导读者从具体的自然景物出发,升华到对于人生与宇宙的思考,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思绪的飘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将自然的美与人生的哲理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门外即西山:门外就是西山,直接表明地理位置,营造出一种开阔的视野。
  2. 山势莽回互:山的形势复杂而壮观,给人一种宏伟的感觉。
  3. 门内尽奇石:门内是奇特的岩石,强调自然的多样性。
  4. 石气积云雾:石头的气息与云雾相交织,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5. 遥青与近绿:远处的青色与近处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的变化。
  6. 朝暮各殊趣:早晚之间的不同情趣,表明自然的变化无常。
  7. 坐卧于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了身心的放松。
  8. 割然得奇悟:突然之间得到了奇妙的领悟,表现出领悟的瞬间。
  9. 谡谡松风来:松风轻轻地吹来,声音清脆,增添了自然的音韵。
  10. 天籁此中度:在这里感受到自然的音乐。
  11. 据石看青山:依靠在石头上看青山,体现出一种从容与沉思。
  12. 遐情引烟素:远大的情思如烟雾般飘渺,表达人生的哲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籁”指自然之声,表达了自然的和谐美。
  • 对仗:如“遥青与近绿”,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松风的“谡谡”声使自然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全诗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理念,强调自然对人心灵的启迪与感悟,体现了清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西山:象征着壮丽与雄伟。
  2. 奇石:代表自然的神奇与多样性。
  3. 松风:象征着宁静与清新,带来内心的平和。
  4. 青山:象征着永恒与远大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万寿寺》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潘曾莹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西山”形容了什么? a) 迷人的景色
    b) 高大壮丽的山势
    c) 藏匿的奇石
    d) 深邃的湖泊

  3. “谡谡松风来”中的“谡谡”指的是什么? a) 风的声音
    b) 水的流动
    c) 叶子的沙沙声
    d) 鸟鸣

答案:

  1. c) 潘曾莹
  2. b) 高大壮丽的山势
  3. a) 风的声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居秋暝》 王维

诗词对比:

  • 《万寿寺》与《山居秋暝》: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描绘与哲思,但《万寿寺》更注重奇石与山水的奇妙结合,而《山居秋暝》则强调了秋天的宁静与诗意。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曲赋读本》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