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

时间: 2025-01-27 03:15:44

山屏石壁共巇嵚,外锁浮云内日阴。

岩净四时捐俗虑,泉声一派洁尘襟。

搜吟得助骚人句,笑傲忘归逸士心。

何日路穿松径僻,杖藜携酒再登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山
作者: 刘安世 〔宋代〕

山屏石壁共巇嵚,
外锁浮云内日阴。
岩净四时捐俗虑,
泉声一派洁尘襟。
搜吟得助骚人句,
笑傲忘归逸士心。
何日路穿松径僻,
杖藜携酒再登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南山的山峦如同屏风,石壁陡峭而又险峻,外面锁住了浮云,里面却是阳光阴影交错。山岩清净,四季更迭中抛却了世俗的烦恼;泉水潺潺,清音流淌,洗净了我的心灵。吟咏诗句的灵感常常来自于骚人的作品,心中无拘无束,忘却归路的逸士心情。什么时候才能踏上那条僻静的松树林径,拄着拐杖,携着美酒,重新登上这南山呢?


注释:

  • 巇嵚:指山势陡峭,险峻。
  • 浮云:天空中的云彩,象征变幻无常。
  • 日阴:阳光和阴影,描绘自然变化的景象。
  • 岩净:山岩清净,表示环境的幽静。
  • 捐俗虑:抛弃世俗的忧虑。
  • 泉声:泉水的声音,象征自然的美。
  • 骚人:指文人,特别是指屈原等古代诗人。
  • 逸士:指那些不拘于世俗的人。
  • 杖藜:拄着竹杖,象征闲适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安世,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风格清新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他的诗作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追求自然、陶冶情操的时期。诗人在南山的游历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和清雅,渴望能在此隐居,远离世俗的纷扰。

诗歌鉴赏:

《南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表达隐逸情怀的诗作。诗人在南山的景色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脱与宁静。他通过对山石、浮云、泉水的描写,展现出南山的独特魅力。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南山的巍峨与阴影,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雄伟与神秘;而后两句则转向诗人的内心,表达了对世俗的抛弃和对自然的向往。通过“搜吟得助骚人句”的表述,诗人将自己的创作灵感与古代骚人的作品相联系,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在自然中寻得心灵平静的愿望。最后的“何日路穿松径僻,杖藜携酒再登临”更是将这种渴望推向高潮,表现了对未来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期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屏石壁共巇嵚”:描绘南山的壮丽景色,山石相连,形成气势磅礴的屏障。
    • “外锁浮云内日阴”:外表被浮云覆盖,内部则是光与影的交织,表现了山的神秘。
    • “岩净四时捐俗虑”:山岩的清净让人抛弃世俗的烦恼,表达出一种超脱的心境。
    • “泉声一派洁尘襟”:泉水的声音如同洗净尘世的烦恼,心灵得以清洁。
    • “搜吟得助骚人句”:创作灵感来自于古代诗人的诗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 “笑傲忘归逸士心”:表达了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心中无拘无束。
    • “何日路穿松径僻”:渴望能在僻静的松林小径中漫步。
    • “杖藜携酒再登临”:希望再次登山,拄着竹杖,携带美酒,畅享山水之乐。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结构,如“山屏石壁共巇嵚,外锁浮云内日阴”。
    • 比喻:将山的景色比作“屏风”,形象生动。
    • 拟人:泉水的声音被赋予了洗净心灵的能力。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希望逃离世俗的愿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意象分析:

  • :象征自然的伟大与宁静。
  • 浮云:象征变幻与无常。
  • 泉水:象征清净、洗涤心灵。
  • 松径:象征隐逸的生活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白居易
    • B. 刘安世
    • C. 杜甫
    • D. 李白
  2. “山屏石壁共巇嵚”中的“巇嵚”意思是?

    • A. 平坦
    • B. 陡峭
    • C. 高大
    • D. 坚固
  3. 诗中表达的心境是什么?

    • A. 忧愁
    • B. 自豪
    • C. 隐逸与宁静
    • D. 忧虑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逸情怀,描绘了自然之美,风格清新,与《南山》相得益彰。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则体现了对友谊和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安世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