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其二十》

时间: 2025-04-27 06:04:51

一夜海棠开满树。

日高庭院风飘絮。

管领春光吾作主。

携酒去。

寻春走觅看花侣。

隔花遥望秋千柱。

谁家红粉惊回顾。

红日渐低扃绣户。

春又暮。

迢迢不见春归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 其二十
一夜海棠开满树。
日高庭院风飘絮。
管领春光吾作主。
携酒去。
寻春走觅看花侣。
隔花遥望秋千柱。
谁家红粉惊回顾。
红日渐低扃绣户。
春又暮。
迢迢不见春归处。

白话文翻译:

一夜之间,海棠花开满树。
阳光高照,庭院的风中飘着柳絮。
我掌控着这春光,决定它的去向。
我带着酒去,去寻找春天,去觅寻赏花的伴侣。
隔着花朵遥望秋千架,
不知哪家的红颜在惊讶地回头。
夕阳渐渐西沉,关上绣花的门窗。
春天又将结束,
遥遥无期看不见春天的归处。

注释:

  • 海棠:一种花,春季盛开,象征美丽和爱情。
  • 飘絮:指柳絮飞舞,描绘春天的生机。
  • 管领:掌控、管理。
  • 携酒去:带着酒,意味着享受生活。
  • 红粉:指年轻美丽的女子。
  • :关上、锁上。
  • 绣户:绣花的门窗,象征着精致和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夏言,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纠葛。他的诗歌常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暖花开的时节,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珍视与眷恋,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渔家傲 其二十》是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词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篇“一夜海棠开满树”,便将读者带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场景。海棠花的盛开象征着青春的绚烂,诗人似乎在这一刻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接着,诗人描绘了阳光高照、庭院中柳絮飘飞的画面,生动展现了春日的温暖与宁静。

诗中“管领春光吾作主”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掌控感,仿佛在说春光的美好是他所主宰的。同时,携酒而去的意象,流露出一种洒脱与自在,寻春的过程不仅是对自然的探索,也是对人生伴侣的呼唤。诗人在隔花遥望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与美好邂逅。

然而,随着“红日渐低扃绣户”,春天即将结束,诗人感到了一丝惆怅,生命的流逝与春天的短暂令他感到无奈。最后以“迢迢不见春归处”收尾,表达了对失去春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词在欢愉与忧伤之间反复交织,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夜海棠开满树”:突显了春天的迅速与美丽。
    • “日高庭院风飘絮”:描绘出温暖的春日气息,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 “管领春光吾作主”:展示出诗人的自信与对生活的掌控感。
    • “携酒去”:象征诗人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态度。
    • “寻春走觅看花侣”:表达了对伴侣的渴望与春天的向往。
    • “隔花遥望秋千柱”:传达了对美好景象的向往与观察。
    • “谁家红粉惊回顾”:引出一种轻松幽默的情景,增添了生活气息。
    • “红日渐低扃绣户”:暗示着春天的结束,带来了一丝惋惜。
    • “春又暮”:强调春天的短暂。
    • “迢迢不见春归处”: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一种可以掌控的光景,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花朵和红颜的描绘,赋予了自然与人情以生命和情感。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 主题思想: 此诗的主题在于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生活伴侣的追寻,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与对未来的迷茫,反映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意象分析:

  • 海棠:象征着青春、爱情与美好。
  • 春光:代表生机与希望,体现出自然的生命力。
  • :象征着享乐与放松,也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情感。
  • 秋千:象征着童真与快乐,勾起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花是什么花?

      • A. 桃花
      • B. 海棠
      • C. 梅花
    2. 诗人携带什么去寻找春光?

      • A. 酒
      • B. 茶
      • C. 果品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惋惜
      • C. 喜悦

答案

  1. B. 海棠
  2. A. 酒
  3. B. 惋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泊船瓜洲》王安石
  •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写春天的美好,但更多地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 《泊船瓜洲》:描写春天的同时,融入了对家乡的思念,情感更为深沉。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入门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