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白话文翻译:
我走的路并不算远,回头望去,冷风萧瑟。
春燕正应时节而起,飞翔在尘埃的屋梁上。
边上的大雁悲鸣无所依归,随着季节的更替,返回北方故乡。
离开昆池的鸣叫,经历了炎热的夏天又抵达秋霜。
愁苦的人难以言辞,漫漫春夜如此漫长。
注释:
- 行未云远:走的路还不算远。
- 惨风凉:冷风萧瑟,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 春燕应节起:春天的燕子应时而飞。
- 高飞拂尘梁:燕子高飞,掠过屋梁上的尘土。
- 边雁悲无所:边上的大雁悲鸣,却无处归依。
- 代谢归北乡:随着季节更替,返回北方的故乡。
- 离昆鸣清池:离开昆池,昆池是指昆虫生息的地方,清池则是指清澈的池塘。
- 涉暑经秋霜:经历了夏季的炎热,进入秋霜时节。
- 愁人难为辞:愁苦的人难以用语言表达。
- 遥遥春夜长:漫长的春夜让人感到孤独与愁苦。
典故解析:
此诗虽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自然景象如燕子、雁、昆池等象征了时光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季节变迁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及隐士。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风格质朴、清新。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创作背景:
《杂诗》系列是陶渊明在隐居生活中所作,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世纷争的超脱。此诗是他在春夜感受自然变迁、思考人生的情绪流露。
诗歌鉴赏:
《杂诗 其三》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陶渊明对春夜的独特感受。诗的开头“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孤独的氛围,作者在行走中感受到的冷风,象征着内心的凄凉与思考。接着,春燕与边雁的描写,既是对季节的描绘,也是对故乡的思念。燕子应时而起,代表着生机与希望,而大雁的悲鸣则带有一丝惆怅,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苦涩。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昆池的清澈与秋霜的冷冽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生命中美好的瞬间与难以避免的衰老。最后一句“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愁苦人在漫长夜晚中难以言表的孤独与忧伤。整首诗气韵悠长,情感真挚,深刻体现了陶渊明对生命、自然和人情的深刻领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行未云远:表明作者并未走得很远,暗示一种恬淡的心态。
- 回顾惨风凉:回望时感受到的冷风,传达出一种孤独和苦涩的情感。
- 春燕应节起:春天的燕子飞起,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高飞拂尘梁:燕子飞翔,带来一种活泼轻快的气息。
- 边雁悲无所:边上的大雁在悲鸣,表达出一种无依无靠的孤独感。
- 代谢归北乡:随着季节更替,雁群返回北方,象征着归属与思乡之情。
- 离昆鸣清池:离开昆池,暗示着生机的流逝。
- 涉暑经秋霜:经历了夏天的热烈与秋天的冷冽,体现时光的无情。
- 愁人难为辞:愁苦的人难以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感受。
- 遥遥春夜长:漫长的春夜让人感到孤独与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春燕与边雁的描绘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
- 拟人:将燕子和雁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着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陶渊明对生命流逝、孤独与思乡的深刻思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春天与生机,寓意希望。
- 大雁:象征归属与思乡,传达离别的忧伤。
- 昆池:代表生命的清澈与生机。
- 春夜: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杂诗其三》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陶渊明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春燕”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希望
- B. 生命的终结
- C. 无尽的孤独
-
诗中“愁人难为辞”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答案:
- B. 陶渊明
- A. 生命的希望
- B. 忧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杂诗其三》与《归园田居》: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但《归园田居》更侧重于田园的宁静与安详,而《杂诗其三》则更多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陶渊明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陶渊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