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杂诗寄路访岩》
时间: 2025-01-22 04:49: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中杂诗寄路访岩
春老余寒入被池,
阴阴城阙曙钟迟。
名心渐逼亲衰后,
豪气难销酒熟时。
避客性如羞舞鹤,
佣人味似已删诗。
此怀祇取奇书遣,
遮莫飞花下故枝。
白话文翻译
春天快要结束,寒气却仍然渗入被子和池塘,
阴沉沉的城阙,曙光中钟声显得格外迟缓。
名声的追逐渐渐逼近,亲情早已衰退,
豪情壮志难以在酒酣之时消磨。
避客的性情就像羞涩的舞鹤,
佣人的口味似乎已将诗句删去。
这份情怀只求奇书来排遣,
不要让飞舞的花瓣遮住了故枝。
注释
- 春老: 春天将尽,形容春天的气息已逐渐消散。
- 余寒: 残留的寒气。
- 被池: 被窝中的池塘,形容春寒入侵。
- 阴阴: 阴暗、阴沉的样子。
- 城阙: 城墙和楼阁,指城市的建筑。
- 钟迟: 钟声响起得很慢,暗示时间的流逝。
- 名心: 对名声的追求之心。
- 亲衰: 亲情的衰退。
- 豪气: 豪情壮志。
- 避客性: 避免与客人相会的性情。
- 佣人味: 佣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或品味。
- 奇书: 特别的书籍。
- 遮莫: 不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文驷(生卒年不详)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隽永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生动,意象丰富。陈文驷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个人的情感经历。
创作背景
《雨中杂诗寄路访岩》创作于春末时节,正值春寒料峭之时,作者在雨中寄情于自然,同时表达对名利和亲情的深刻思考。这首诗是在诗人心境稍显消沉的情形下所作,反映了他对生活与人际关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微寒与阴雨,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状态。诗的开头通过“春老余寒入被池”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寒意依然存在的意境,给人以一种萧瑟的感觉。接着,诗中提到的“阴阴城阙曙钟迟”,在阴郁的天气中,钟声显得格外的慢,象征着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流逝。
诗人感慨名利带来的压力,随着“名心渐逼亲衰后”,人们在追求名声的过程中,亲情逐渐淡化,内心的豪情与志向也在酒酣之际变得难以消磨。此处揭示了名利与情感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失望。
接下来的“避客性如羞舞鹤,佣人味似已删诗”则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诗人对交际的逃避与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最后,诗人以“此怀祇取奇书遣,遮莫飞花下故枝”来表达他对古书的寄情,渴望在诗书中找到慰藉,避免被世俗的繁花所遮蔽。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也深刻反映了他对人生、名利和情感的深思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老余寒入被池: 描绘了春天将尽,但寒气仍然渗透,给人以冷清的感觉。
- 阴阴城阙曙钟迟: 城阙在阴雨中,早晨的钟声显得很慢,象征时间的流逝。
- 名心渐逼亲衰后: 追求名声的心情逐渐逼近,导致亲情的衰退。
- 豪气难销酒熟时: 在酒酣之际,豪情却难以消磨,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 避客性如羞舞鹤: 形容自己避客的情感,如同羞涩的舞鹤,透露出一种孤独感。
- 佣人味似已删诗: 佣人对生活的态度已将诗意删去,反映出生活的平淡与乏味。
- 此怀祇取奇书遣: 这份情怀只求奇书来解脱,表现出对文学的寄托。
- 遮莫飞花下故枝: 不要让飞舞的花瓣遮住了故枝,象征对旧情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 “避客性如羞舞鹤”,将人情感比作舞鹤,生动形象。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佣人味似已删诗”,将人类情感赋予佣人,增添了诗的趣味。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表达了对亲情与名利的思考,揭示了在追求名利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诗人希望通过奇书来排遣内心的孤独与不安,展现了对文学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思。
意象分析
- 春: 代表生机与希望,但在此诗中却带有一丝萧瑟。
- 雨: 象征孤独、沉闷的心境。
- 酒: 代表豪情与人际交往的方式,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 花: 代表美好的事物,但也隐喻着逝去的时间与旧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雨中杂诗寄路访岩》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陈文驷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名心渐逼亲衰后”反映了什么主题?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爱情的渴望
C. 对自然的感悟
D. 对友谊的珍视 -
诗中“避客性如羞舞鹤”中的“舞鹤”比喻了什么?
A. 自由
B. 孤独
C. 美丽
D. 热情
答案
- B. 陈文驷
- A. 对名利的追求
-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陈文驷《雨中杂诗寄路访岩》与李白《月下独酌》对比
- 两者都表现了对孤独的感受,但李白的诗更具豪放与洒脱,而陈文驷则显得沉思与内省。
-
陈文驷《雨中杂诗寄路访岩》与杜甫《春望》对比
- 杜甫的诗歌更多地关注国事与时代,而陈文驷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美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