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李公晦山居》
时间: 2025-01-11 14:42:52意思解释
访李公晦山居
原文展示:
鸟洲在桥北,我仆云路迂。
语仆尔何知,彼有高士庐。
问樵得处所,林樾尤扶疏。
修竹仅万个,古梅非一株。
小畦植蔬果,复有沼可渔。
下马式篱藩,摄袂循庭除。
不闻鸡犬声,茶烟起庖厨。
伊人道义富,岂比山泽臞。
萧然蓬蒿中,尚友泗与洙。
古来连云第,翕赫众竞趋。
渐台暨郿坞,变灭才须臾。
圣门不朽事,乃属陋巷儒。
愿君长保此,是亦颜之徒。
白话文翻译:
鸟洲位于桥的北面,我的路途迂回曲折。
我问你有什么见解,这里有位高士的茅屋。
我问樵夫他住在哪里,林木的阴影更显得疏朗。
修竹有成千上万棵,古梅也不止一株。
小小的菜畦种植着蔬菜水果,还有池塘可供垂钓。
下马时,恭敬地走过篱笆,轻轻地走入庭院。
这里没有鸡鸣狗吠声,只有厨房飘出的茶烟。
那位仁者的道德富饶,岂能与山水之地相比。
在这萧条的蓬蒿之中,我依然有泗水和洙水的朋友。
古往今来,那连云的高官宅第,都是人们争相趋附的地方。
渐台和郿坞,转眼即逝。
圣门的不朽之事,属于那些陋巷中的儒者。
愿你永远保持这样的生活,这也是颜渊之徒的理想。
注释
字词注释:
- 鸟洲:指鸟类栖息的洲岛,暗含自然美景。
- 高士庐:高尚士人的住所,象征隐逸生活。
- 樵:砍柴的人。
- 修竹:形容竹子茂盛。
- 小畦:小块的农田或菜地。
- 沼:指池塘。
典故解析:
- 颜之徒:指颜回等儒家学者,代表高尚的道德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宋代诗人,字仲明,号秋白,出生于贫寒之家,晚年隐居,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克庄访友之际,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高士的敬仰,反映了当时士人追求清净生活的社会风气。
诗歌鉴赏
《访李公晦山居》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高士的风范。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鸟洲的静谧、竹林的茂盛和古梅的悠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田园图景。诗人通过与樵夫的对话,进一步了解了高士的生活,表现了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尤其是“不闻鸡犬声,茶烟起庖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温馨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珍视。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比,指出仁者的道德富饶,远比山泽的富饶重要,体现出诗人对内在道德价值的重视。同时,诗中提到的“连云第”和“陋巷儒”,展示了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与对高尚人格的向往。这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使得整首诗歌不仅在意境上极具吸引力,更在思想深度上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鸟洲在桥北,我仆云路迂。:描写了鸟洲的自然环境和诗人行路的艰难。
- 语仆尔何知,彼有高士庐。:表明诗人与樵夫的对话,彰显对高士的仰慕。
- 问樵得处所,林樾尤扶疏。:通过询问,进一步描绘出周围环境的幽美。
- 修竹仅万个,古梅非一株。:强调自然景观的丰富多样。
- 小畦植蔬果,复有沼可渔。:展现田园生活的自给自足。
- 下马式篱藩,摄袂循庭除。:体现诗人的礼仪与谦逊。
- 不闻鸡犬声,茶烟起庖厨。:营造出一种闲适宁静的生活氛围。
- 伊人道义富,岂比山泽臞。:强调道德的富饶高于物质的富足。
- 萧然蓬蒿中,尚友泗与洙。:表明诗人对友谊的珍视。
- 古来连云第,翕赫众竞趋。:揭示社会对名利的追逐。
- 渐台暨郿坞,变灭才须臾。:强调名利的短暂与无常。
- 圣门不朽事,乃属陋巷儒。:阐述真正的道德与智慧在于内心。
- 愿君长保此,是亦颜之徒。:表达对朋友的祝愿,希望他保持这种高尚的生活理想。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隐士与世俗的对比,突出高士的理想生活。
- 排比:运用排比手法描绘自然景观,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隐逸生活,表达了对高尚人格和道德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士人对于清净、自然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鸟洲:象征自然与宁静。
- 高士:代表道德与理想。
- 修竹、古梅:传达生命的顽强与历史的厚重。
- 茶烟:象征生活的平和与安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鸟洲”位于哪里?
- A) 桥南
- B) 桥北
- C) 河畔
- D) 山顶
-
诗人通过询问樵夫了解了什么?
- A) 高士的住处
- B) 渔民的生活
- C) 田地的丰收
-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 B) 桥北
- A) 高士的住处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刘克庄《访李公晦山居》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生活,但王维更注重自然的细腻描写,而刘克庄则更强调人际关系与道德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