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白话文翻译:
海浪像云一样翻滚而去又回转,北风吹动,雷声轰鸣。红色的楼阁四周悬挂着稀疏的帘幕,我躺着观看千山万壑中急速而来的暴雨。
注释:
字词注释:
- 海浪如云:形容海浪翻滚的景象,如同云彩一般。
- 去却回:去而又回,形容海浪的动态。
- 北风:北方的风,此处指寒冷的风。
- 数声雷:雷声轰鸣,形容风势之大。
- 朱楼:红色的楼阁,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 钩疏箔:悬挂着稀疏的帘幕。
- 卧看:躺着观看。
- 千山急雨:形容雨势之大,覆盖千山。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曾巩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抒发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一幅海浪、北风、雷声和急雨的壮丽画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来看,可能是诗人在某个海滨或高楼之上,感受到了海浪的汹涌、北风的凛冽和雷雨的急骤,从而抒发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紧凑的结构,描绘了一幅海浪翻滚、北风呼啸、雷声轰鸣和急雨倾盆的壮丽画面。首句“海浪如云去却回”,通过比喻将海浪的动态形象化,展现了海浪的汹涌澎湃。次句“北风吹起数声雷”,以北风和雷声的结合,增强了自然力量的震撼感。后两句“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则通过诗人的视角转换,从外部景象转向内部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体验和超然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和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浪如云去却回”:通过比喻,将海浪的动态比作云彩的翻滚,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海浪的汹涌澎湃。
- “北风吹起数声雷”:北风与雷声的结合,增强了自然力量的震撼感,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壮观的氛围。
- “朱楼四面钩疏箔”:描绘了诗人所在的环境,红色的楼阁四周悬挂着稀疏的帘幕,为后文的“卧看”提供了场景。
- “卧看千山急雨来”:通过诗人的视角转换,从外部景象转向内部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体验和超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海浪如云”将海浪的动态比作云彩的翻滚,形象生动。
- 拟人:“北风吹起数声雷”中的“吹起”赋予北风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表达效果。
- 对仗:诗中未明显使用对仗,但整体结构紧凑,意象鲜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海浪、北风、雷声和急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壮丽和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浪: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动态。
- 北风:代表着寒冷和凛冽。
- 雷声:象征着震撼和力量。
- 急雨:代表着迅猛和覆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海浪如云去却回”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北风吹起数声雷”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海浪的动态 B. 北风的凛冽 C. 雷声的轰鸣 D. 急雨的倾盆
-
诗中“朱楼四面钩疏箔”中的“朱楼”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楼阁 B. 海边的楼阁 C. 山上的楼阁 D. 城中的楼阁
-
诗中“卧看千山急雨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 A. 恐惧 B. 超然 C. 忧郁 D. 兴奋
答案:
- A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描绘了猎场上的壮丽景象,与曾巩的这首诗有相似的自然景观描绘。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曾巩的《西楼》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者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曾巩的诗更注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超然态度,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豪迈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时期诗作的详细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曾巩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