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

时间: 2025-01-10 23:18:28

穷谷结时雷已动,荒台看处雪犹埋。

崩腾沙雳乘风下,宛转珠玑压雨来。

已激山声如骇浪,更回天色似寒灰。

何繇得见晴辉上,愁放昏昏睡眼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雹 曾巩 〔宋代〕

穷谷结时雷已动,荒台看处雪犹埋。 崩腾沙雳乘风下,宛转珠玑压雨来。 已激山声如骇浪,更回天色似寒灰。 何繇得见晴辉上,愁放昏昏睡眼开。

白话文翻译:

在深谷中,雷声已经响起,荒废的台地上,积雪还未融化。 冰雹如沙砾般随风而下,宛如珍珠般压在雨上。 冰雹的撞击声如同惊涛骇浪,天空的颜色变得像寒冷的灰烬。 如何才能看到晴朗的光辉,忧愁地睁开昏昏欲睡的眼睛。

注释:

  • 穷谷:深谷。
  • 结时:指雷声响起时。
  • 荒台:荒废的台地。
  • 崩腾:形容冰雹猛烈落下。
  • 沙雳:比喻冰雹如沙砾。
  • 宛转:形容冰雹圆润。
  • 珠玑:比喻冰雹如珍珠。
  • 激:激发,引发。
  • 回:转变。
  • 寒灰:寒冷的灰烬,比喻天空的颜色。
  • 何繇:如何。
  • 晴辉:晴朗的光辉。
  • 昏昏:昏沉沉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并称“宋代三大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描绘了冰雹的景象,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感慨和对晴朗天气的期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冰雹天气后创作的,通过对冰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晴朗天气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描绘了冰雹的猛烈和天空的阴沉。首联通过“穷谷”和“荒台”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荒凉的氛围。颔联和颈联则通过“崩腾沙雳”和“宛转珠玑”等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冰雹的形态和声音,以及天空的变化。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晴朗天气的渴望,以及对昏沉沉的天气的厌倦。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穷谷结时雷已动,荒台看处雪犹埋。”:深谷中雷声已经响起,荒废的台地上积雪还未融化,营造了一种荒凉的氛围。
  2. “崩腾沙雳乘风下,宛转珠玑压雨来。”:冰雹如沙砾般随风而下,宛如珍珠般压在雨上,生动地描绘了冰雹的形态。
  3. “已激山声如骇浪,更回天色似寒灰。”:冰雹的撞击声如同惊涛骇浪,天空的颜色变得像寒冷的灰烬,形象地描绘了冰雹的声音和天空的变化。
  4. “何繇得见晴辉上,愁放昏昏睡眼开。”:如何才能看到晴朗的光辉,忧愁地睁开昏昏欲睡的眼睛,表达了作者对晴朗天气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崩腾沙雳”和“宛转珠玑”,生动地描绘了冰雹的形态。
  • 拟人:如“愁放昏昏睡眼开”,赋予了天气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穷谷”对“荒台”,“崩腾”对“宛转”,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冰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晴朗天气的渴望。诗中通过对冰雹形态、声音和天空变化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意象分析:

  • 穷谷:深谷,营造荒凉氛围。
  • 荒台:荒废的台地,增加荒凉感。
  • 崩腾沙雳:比喻冰雹如沙砾,生动描绘冰雹形态。
  • 宛转珠玑:比喻冰雹如珍珠,形象描绘冰雹。
  • 寒灰:寒冷的灰烬,比喻天空的颜色,形象描绘天空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崩腾沙雳”比喻的是什么? A. 冰雹 B. 雨 C. 风 D. 雷
  2. 诗中“宛转珠玑”比喻的是什么? A. 冰雹 B. 雨 C. 风 D. 雷
  3. 诗中“寒灰”比喻的是什么? A. 冰雹 B. 雨 C. 风 D. 天空的颜色
  4.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渴望? A. 晴朗天气 B. 冰雹 C. 雷声 D. 雪

答案:1. A 2. A 3. D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曾巩《雹》与王安石《泊船瓜洲》: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某种事物的渴望,但前者更侧重于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后者更侧重于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对宋诗有深入的解读。
  • 《曾巩诗集》:收录了曾巩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曾巩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