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花 秋思》
时间: 2025-02-04 13:30: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径芙蓉红如晕。更交映桂芳菊润。听幽砌蛩吟,疏林蝉噪,惹起清秋恨。每叹流光容易尽。记七夕鹊桥渡稳。早过了中秋,疏风斜雨,又是重阳近。
白话文翻译:
小路两旁的芙蓉花开得如红晕般娇艳,映衬着桂花和菊花更加芬芳润泽。耳边传来幽静石阶上蟋蟀的吟唱,稀疏的树林里蝉声嘶鸣,勾起了我对清秋的愁苦。每每感叹光阴如此易逝,记得七夕那天鹊桥顺利地渡过。转眼已过了中秋,微风细雨,重阳又近在咫尺。
注释:
字词注释:
- 满径:指小路上。
- 芙蓉:即荷花,常用来象征美丽。
- 如晕:形容颜色鲜艳如红晕。
- 桂芳菊润:桂花的香气和菊花的润泽。
- 幽砌蛩吟:幽静的石阶上传来蟋蟀的吟唱。
- 清秋恨:清秋之时引发的忧愁。
- 流光:光阴、时光。
-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 鹊桥:指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桥。
-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典故解析:
-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象征着爱情与团聚。
- 重阳: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有登高、赏菊等习俗,象征长寿和健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凤池,清代诗人,其作品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陆凤池的诗常融入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中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交织,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及对情感的思索,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雨中花 秋思》描绘了一个清秋的场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现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往昔的追忆。首联以“满径芙蓉红如晕”开篇,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秋日图景,芙蓉花的娇艳与秋季的清冷形成对比,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接下来的“更交映桂芳菊润”,则通过桂花和菊花的芬芳渲染了整个秋天的气氛,象征着丰收与美好。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通过“听幽砌蛩吟,疏林蝉噪”来引出秋日的幽静与寂寥,蟋蟀的吟唱与蝉的鸣叫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进而引发“清秋恨”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最后,诗人在反思中感叹“流光容易尽”,通过七夕与重阳的时间节点,进一步凸显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索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满径芙蓉红如晕:描绘满路的芙蓉花,鲜艳如红晕,暗示秋天的美丽。
- 更交映桂芳菊润:桂花和菊花相互映衬,香气与色彩交融,构成了丰盈的秋意。
- 听幽砌蛩吟,疏林蝉噪:静谧的环境中听见蟋蟀的吟唱与蝉的喧闹,增添了秋的气氛。
- 惹起清秋恨:这些声音唤起了诗人对秋天的思念与忧愁。
- 每叹流光容易尽:感叹光阴容易流逝,时间无情。
- 记七夕鹊桥渡稳:回忆七夕的美好,象征着团聚与爱情。
- 早过了中秋:时间飞逝,已至中秋,暗示着节日的变迁。
- 疏风斜雨,又是重阳近:描绘秋风细雨的景象,重阳节又将来临,继续强调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满径芙蓉红如晕”,将芙蓉花比作红晕,生动形象。
- 拟人:如“听幽砌蛩吟”,赋予蟋蟀以人类的吟唱,增添了诗意。
- 对仗:如“桂芳菊润”,形成平衡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共鸣,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芙蓉:象征美丽与纯洁。
- 桂花:象征团圆与思念。
- 菊花:象征高洁与坚韧。
- 蟋蟀:象征秋天的宁静与孤独。
- 蝉:象征生命的短暂与喧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雨中花 秋思》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陆凤池
- C.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七夕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爱情
- C. 亲情
-
“流光容易尽”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自然
- B. 时间
- C. 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秋夕》
诗词对比:
- 陆凤池《雨中花 秋思》与李白《月下独酌》的对比:
-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陆凤池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绘,而李白则通过月亮引发对孤独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陆凤池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