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桐城方尔止先生四月二十九日书感赋兼怀密之先生》
时间: 2025-01-26 05:19:20
鲤鱼风打江潮利,五月荆州估船至。
船载沙门宝月师,附得枞阳故人字。
我家垩庐同鸡栖,负薪昼夜孤儿啼。
开函伸纸未及半,申胡觱栗声酸嘶。
书亦不能读,泪亦不能止。
忆昔芳华十五时,与君同作金陵子。
金陵九门门九重,白靴校尉如游龙。
贱子文名杨德祖,先君风表郭林宗。
三千宾客遨游遍,流兔飞英谁不羡。
家伎新传张敞眉,游童暗认王珉扇。
桐山诸子尽江萧,侨寓家家朱雀桥。
风暖侯家春击鼓,月明戚里夜吹箫。
樱桃小幄沉香火,杨柳藏乌门不锁。
密约呼鹰出每迟,私邀盘马期常左。
此日清流气绝尘,此时修竹弹文新。
诸王已见愁签帅,郡国还闻捕党人。
阿童江上军船动,毳帐连天驰绣鞚。
一载昭阳恨已经,两朝太学知何用?
怜我袁家一悯孙,拾橡萧萧归墓门。
君不见孙郎战没周郎老,龙眠前辈独君好。
君家尚有始兴公,卧看祗园生白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桐城方尔止先生四月二十九日书感赋兼怀密之先生
陈维崧
鲤鱼风打江潮利,五月荆州估船至。
船载沙门宝月师,附得枞阳故人字。
我家垩庐同鸡栖,负薪昼夜孤儿啼。
开函伸纸未及半,申胡觱栗声酸嘶。
书亦不能读,泪亦不能止。
忆昔芳华十五时,与君同作金陵子。
金陵九门门九重,白靴校尉如游龙。
贱子文名杨德祖,先君风表郭林宗。
三千宾客遨游遍,流兔飞英谁不羡。
家伎新传张敞眉,游童暗认王珉扇。
桐山诸子尽江萧,侨寓家家朱雀桥。
风暖侯家春击鼓,月明戚里夜吹箫。
樱桃小幄沉香火,杨柳藏乌门不锁。
密约呼鹰出每迟,私邀盘马期常左。
此日清流气绝尘,此时修竹弹文新。
诸王已见愁签帅,郡国还闻捕党人。
阿童江上军船动,毳帐连天驰绣鞚。
一载昭阳恨已经,两朝太学知何用?
怜我袁家一悯孙,拾橡萧萧归墓门。
君不见孙郎战没周郎老,龙眠前辈独君好。
君家尚有始兴公,卧看祗园生白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友人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感慨。开头描绘了江潮和船只的景象,呈现出一种生动的画面。随后,诗人回忆起十五岁时与友人同游金陵的时光,描述了金陵的繁华和热闹。接着,诗人感叹时光飞逝,往日的欢乐已成追忆,而现在却是孤独与无奈。最后,诗人用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命运和政治局势的无奈与惋惜。
注释:
- 鲤鱼:比喻活泼生动的水面生物。
- 荆州:古地名,今湖北省荆州市。
- 沙门:指僧侣或道士。
- 垩庐:古代的房屋,简陋的居所。
- 鸡栖:指鸡在栖息,隐喻夜晚安静的生活。
- 申胡:古代一种乐器,发声清脆。
典故解析:
- 金陵:古称南京,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城。
- 杨德祖、郭林宗:历史人物,代表当时文化的风采。
- 孙郎与周郎:指孙权与周瑜,象征着英雄事迹和历史沧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6-1711),清代诗人,字仲明,号秋水,晚号青衫,晚年居于桐城,以诗词见长,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是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通过回忆往昔的欢乐,表达对当下社会的失望与不满。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怀旧为主线,诗人通过对往昔友人、繁华景象的回忆,展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波动。诗中多处描写生动而细腻,江潮、船只、春风、月光等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尤其是对金陵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地理风貌,更折射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诗中流露出的孤独感、无奈感与对青春的渴望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鲤鱼风打江潮利:描绘江潮涌动的景象。
- 五月荆州估船至:指船只在五月来到荆州,暗示时令变化。
- 船载沙门宝月师:沙门指僧侣,宝月师可能是对某位高僧的称呼。
- 附得枞阳故人字:收到枞阳的老朋友的信件,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潮比作鲤鱼的活泼,生动形象。
- 对仗:如“风暖侯家春击鼓,月明戚里夜吹箫”,形成音韵和谐的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怀旧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流露出对当下生活的无奈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潮:象征时光的流逝。
- 金陵:象征繁华与荣耀。
- 孤儿啼:象征孤独和无助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鲤鱼”象征什么?
- A. 活泼生动
- B. 独处孤寂
- C. 无奈愁苦
-
诗人怀念的地点是哪里?
- A. 北京
- B. 金陵
- C. 上海
-
诗中提到的“沙门”指的是?
- A. 士人
- B. 僧侣
- C. 商人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 - 杜甫与此诗在怀旧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更为明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