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非僧非俗不求仙》
时间: 2025-01-22 11:17: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常引·非僧非俗不求仙
作者: 姬翼 〔元代〕
非僧非俗不求仙。
茅屋两三椽。
白石与清泉。
更谁问桃源洞天。
一炉香火,一瓯春雪,
浇灌净三田。
闲想谷神篇。
忽不觉松梢月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追求世俗的名利和仙道的高人,反而宁愿在简陋的茅屋中,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屋前有白石与清泉,谁还会去询问那遥不可及的桃源仙境呢?诗人点燃一炉香火,品尝一碗春雪,滋养着心灵的田地,悠然自得地幻想着《谷神篇》的意境,直到不知不觉中松梢上的月亮已圆。
注释:
- 非僧非俗:不是和尚,也不是世俗的人,强调超脱于世俗。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
- 桃源洞天:指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理想境地,象征着世外桃源。
- 一炉香火:点燃香火,常用于祭祀或修身养性。
- 一瓯春雪:春天的雪,象征着新生的事物。
- 浇灌净三田:比喻滋养心灵的土地。
- 谷神篇:指《谷神论》,其中有关于自然与道德的哲学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姬翼,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与道教思想的影响,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对世俗的超脱与追求内心的宁静。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简单的生活场景,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反映出对自然、内心和谐的追求。
诗歌鉴赏:
《太常引·非僧非俗不求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了一个简单而宁静的生活场景,茅屋、白石、清泉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田园画面。诗人自我定位“非僧非俗”,既不属于传统的宗教信仰者,也不愿意追随世俗的繁华与喧嚣,这种态度表现了他对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视。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点燃香火、品尝春雪等细节,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对生命的思考。他在闲暇时想起《谷神篇》,展现出他对自然法则的关注与对道教思想的领悟。这种对自然与内心的反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与情感的温暖。
最后一句“忽不觉松梢月圆”,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好,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诗人在宁静的生活中,体验到了心灵的圆满与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超脱与宁静的情感贯穿全诗,使得《太常引》成为了一首富有哲思和艺术价值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非僧非俗不求仙:自我定位超然,表达对宗教与世俗生活的超越。
- 茅屋两三椽:描绘简陋的居所,象征对奢华生活的拒绝。
- 白石与清泉:自然的美好,传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更谁问桃源洞天:对理想境地的否定,强调现实生活的满足。
- 一炉香火,一瓯春雪:象征内心的安宁与生命的美好。
- 浇灌净三田:心灵的滋养与成长。
- 闲想谷神篇:反思自然与道的哲学。
- 忽不觉松梢月圆:时间流逝中感悟自然的圆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雪”比作美好的事物,象征新生。
- 对仗:如“白石与清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自然、内心平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精神世界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屋:象征简单、纯朴的生活。
- 白石:代表自然的朴素与真实。
- 清泉: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清新。
- 桃源:理想境地的象征,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香火:象征信仰与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非僧非俗不求仙”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
- A. 追求世俗名利
- B. 超越世俗的生活
- C. 崇拜宗教
-
“一炉香火”象征什么?
- A. 热闹的生活
- B. 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 C. 世俗的追求
-
诗中提到的“桃源洞天”代表着?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的世外桃源
- C. 个人的奋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但更侧重于描绘秋天的景色与感受。
- 陶渊明《归园田居》:强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厌倦,主题与《太常引》的超脱思想相似。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陶渊明与他的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