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时间: 2025-04-29 04:24:55

撄心一缕抽难绝,卐字回文。

坏色罗裙。

记取当时旧酒痕。

人生好是无休歇,宿雾藏春。

蝶梦吹尘。

省识前身与后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撄心一缕抽难绝,
卐字回文。
坏色罗裙。
记取当时旧酒痕。
人生好是无休歇,
宿雾藏春。
蝶梦吹尘。
省识前身与后身。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心中一缕情感难以抽离,
像卐字般循环往复。
那件坏色的罗裙,
让我记起当时的旧酒痕。
人生最美的就是无休无止,
在宿雾中隐藏着春天。
如同蝶梦般轻轻吹散尘埃。
让我明白前生与后生的关系。

注释:

字词注释:

  • 撄心:触动心灵。
  • 卐字:一种回文,象征着循环与永恒。
  • 坏色罗裙:指色泽褪去的裙子,暗示过去的美好。
  • 旧酒痕:旧时饮酒的痕迹,象征着往事与回忆。
  • 宿雾:未散的雾气,象征着未解的迷雾和潜藏的春意。
  • 蝶梦:如同蝴蝶般的梦境,象征着幻想和自由。
  • 前身与后身:指前世与今生,探讨生命的轮回。

典故解析:

  • 卐字:在佛教中象征着吉祥与轮回,暗示着事物的循环往复。
  • 蝶梦:源于庄子的“庄周梦蝶”故事,反映了对梦境与现实界限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任之(生卒年不详),当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刻的哲理见长。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对生命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采桑子》创作于当代,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情感与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诗中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折射出当代人对自我与历史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子》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浓厚的哲理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时间的思考。全诗以“撄心一缕”的情感开篇,展现了难以割舍的内心情感,接着用“卐字回文”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无尽的迷茫。坏色的罗裙和旧酒痕则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流露出对旧时光的惆怅与怀念。

“人生好是无休歇”,这一句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是不断的追求与探索,而“宿雾藏春”则暗示着在迷雾中仍然潜藏着希望与生机。最后,诗人通过“省识前身与后身”引发了对生命轮回的思考,表现了对存在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讲究,既有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使得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撄心一缕抽难绝:开篇点明主题,表达内心情感的缠绵与难以割舍。
  2. 卐字回文:象征着生命的循环,暗示着情感与经历的重复。
  3. 坏色罗裙:通过物象引发对往昔的追忆,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
  4. 记取当时旧酒痕:强调记忆的重要性,旧酒痕成为情感的载体。
  5. 人生好是无休歇: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揭示了无尽的追求与探索。
  6. 宿雾藏春:用自然现象暗示生命中的潜在希望与生机,表现了对未来的期待。
  7. 蝶梦吹尘:象征着梦境与现实的交融,表达对自由与幻想的追求。
  8. 省识前身与后身:探讨生命的轮回与存在的意义,最终引发读者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以“卐字”比喻生命的循环,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对仗:如“前身与后身”,形成对比,突显时间的流逝与轮回的思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轮回,表现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生命的复杂性与深邃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撄心:象征情感的纠缠与难以摆脱。
  • 卐字:代表生命的循环与永恒。
  • 坏色罗裙:反映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 旧酒痕:象征着记忆与情感的积累。
  • 宿雾:隐喻着未解的迷雾和潜藏的希望。
  • 蝶梦:象征着自由与梦境的交错。
  • 前身与后身:探讨生命的轮回与存在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卐字”象征什么? A. 吉祥
    B. 生命的循环
    C. 美好
    D. 忘却

  2. “坏色罗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美好回忆
    C. 忍耐
    D. 快乐

  3. 诗中“宿雾藏春”暗示了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过去的遗憾
    C. 迷雾的无望
    D. 春天的来临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往事的思念与对人生的反思。
  • 杜甫的《春望》:探讨了生与死、希望与失落的主题。

诗词对比:

  • 《采桑子》与《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但《采桑子》更强调生命的循环与哲理,而《静夜思》则更直接地表现思乡之情。
  • 《采桑子》与《春望》:前者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后者则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两者在主题上有共通之处,但表达方式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当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