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王去非侍郎韵二首送林元质提干秩满造朝并》

时间: 2025-01-10 18:18:01

叔季滔滔未见刚,每闻健论意差强。

向来曾劾灯笼锦,老去聊凝画戟香。

世运横流安所止,圣朝未舍岂容藏。

几回欲上铃斋谒,衰病无因可去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叔季滔滔未见刚,每闻健论意差强。
向来曾劾灯笼锦,老去聊凝画戟香。
世运横流安所止,圣朝未舍岂容藏。
几回欲上铃斋谒,衰病无因可去乡。

白话文翻译

叔季(指叔父)滔滔不见刚毅之气,每次听到健康的论调却感到意志薄弱。往日曾经劾责灯笼锦(指华丽的事物),如今年老只能凝视画戟的香气。时代变幻无常,究竟何处能得安宁?圣明的朝代未曾舍弃自己,岂能容忍隐藏?几次想要上铃斋拜访,却因衰老和病痛无缘回乡。

注释

  • 叔季滔滔:叔父与季父,形容年长者的气度,但此处暗含不见其刚毅。
  • 健论:健康的论述,意指积极的言论。
  • 灯笼锦:灯笼和锦绣,象征华丽的事物,隐喻世俗的浮华。
  • 画戟香:画戟是一种武器,这里指代老年的忧愁与香气的凝聚。
  • 铃斋:指某种地方或场所,可能是一个书斋或隐居之所。
  • 衰病:形容年老体弱,身体的衰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临川,晚号天池山人,宋代诗人,词人,政治家,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派著称。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社会时事为主,风格豪放,常带有对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势衰微、士人失意之际。作者借对林元质的送别之作,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与个人遭遇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严谨,内容上却蕴含着浓厚的感情。开头以“叔季滔滔未见刚”引出,表现对家族的担忧与失望,反映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诗中提到“曾劾灯笼锦”,暗示作者曾经对华丽事物的批判,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的眼界与价值观也发生了转变,开始关注内心的宁静。

诗的后半部分“世运横流安所止,圣朝未舍岂容藏”,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迷茫与不安,特别是对圣明朝代的期待与失落。最后一句“几回欲上铃斋谒,衰病无因可去乡”则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病痛的折磨使得他无法实现这一愿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复杂而深邃,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迷惘,充分展现了刘克庄的诗人情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叔季滔滔未见刚:意指年长者的气度虽宏大,但缺乏刚毅之气。
  2. 每闻健论意差强:虽然听到积极的言论,心中却感到意志薄弱。
  3. 向来曾劾灯笼锦:过去曾批评华丽的事物,表现出对世俗的厌倦。
  4. 老去聊凝画戟香: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到无奈,只能沉浸于过去的回忆。
  5. 世运横流安所止:社会动荡不安,前途渺茫,不知何处能得安宁。
  6. 圣朝未舍岂容藏:即使是圣明朝代,也不能容忍个人的隐匿。
  7. 几回欲上铃斋谒:多次想要去拜访某个地方,但因种种原因无法成行。
  8. 衰病无因可去乡:因衰老与疾病无缘回乡,感到无奈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灯笼锦”比喻华丽事物,反映世俗的浮华。
  • 对仗:如“世运横流”和“圣朝未舍”,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拟人:将“世运”赋予了生命,使其更加具象化,增强了情感的传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失望与个人的无奈,反映了士人在动荡时代中的苦闷与思考,展现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意象分析

  • 灯笼锦:象征社会的繁华与浮华,反映了诗人对虚荣的批判。
  • 画戟香:暗示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沉思。
  • 铃斋: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归属之所,表现了对归乡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叔季”指的是: A. 兄弟
    B. 叔父
    C. 朋友
    D. 同辈

  2. “灯笼锦”在诗中象征: A. 贫穷
    B. 华丽与浮华
    C. 自然景色
    D. 人生理想

  3.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无法回乡? A. 忙于工作
    B. 受伤
    C. 衰病
    D. 旅行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理想,反映了对现实的逃避与向往。

杜甫的《春望》:则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个人命运的沉重思考。

这两首诗与刘克庄的诗在主题上都有对现实的反思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前者更偏向于田园理想,后者则集中在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